师:辛弃疾有一句词,我们都不陌生,叫做“为赋新词强说愁”。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就是指没有愁绪而空谈愁苦,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在感情上肯定是空洞肤浅,虚假苍白的。文章无情,便不能动人。要想写出具有长久艺术魅力而非过眼云烟的文章,就要以情纬文。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阅读或写作经验?
生1: 有。我以前觉得自己作文写得挺好的,语言优美,篇幅还很长。(生笑)我同桌那次说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我的作文没有人情味。后来想想,好像是这样,我喜欢在辞藻上花功夫,在情感上不注意投入,严格点讲,我最先就把这点给忽略掉了。
师:这样说来你的同桌真是你的一句之师啊。其实你重视遣词造句,这很好。写作不能忽略词语的推敲与润色,这样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但前提必须是“辞以情发”,语言是表达情感的载体,我们不是为了辞藻而找词,本末倒置。
生2: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里那段写景的文字,我非常喜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可以想到作者那种内心的安静与平和,清新优美的小院景色笼罩了一种淡淡的喜悦。我想作者一定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而且情感很细腻。
生3:我喜欢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读过就觉得很伤感。
师:你们俩都就《项脊轩志》谈了阅读的感受。这篇文章距今这么多年了,但是依然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就是感情最真挚,以情动人。人的感情是丰富的,或喜,或悲,或强烈,或平和。感情是联系生活和文学的纽带,所谓“以情纬文”,就是指要用情感统帅文章。同学们常说要感动别人,如果写出来的文章你连自己都没法感动,又怎么能感动别人呢?
生4:我读很多别人的文章,总是觉得写得很好,“与我心有戚戚焉。”(生笑)可是我自己一写作文,就觉得很浅,不知道怎么把那种情感表达出来。
师: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有情才能为文,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有感情呢?同学们从小到大,有一定的阅读,也有一定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对人的感受,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表达。而这种感情表达来自平常一点一滴的生活感受和作文素材的积累。“功夫在诗外”,功夫在文外。文章有感而发,才不会无病呻吟,才不会写一些虚假空洞的口号。用一个字来说,就是要“感”!
生:感?怎么去感呢?
师:是啊,怎么感呢?我把这个问题反问给你们。或者我这样问同学们,我们感什么呢?写作必须要有感性的积累。同学们现在接触面狭窄,生活阅历也有限。但是人生于天地之间,经历四季变化,遇到一些人,听到一些事,读到一些东西。难道这些都不能让我们有所触动吗?用罗丹的话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生:“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异口同声)
师:是啊。同学们就要用好你们心灵的窗口,观察周围。刚才说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那垣墙,那日影,那兰桂,那小鸟,那明月,那桂影都是作者对什么的感受?
生6:对景物的感受。而且观察得很仔细。那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还让我想到了以前学《荷塘月色》时,朱自清先生写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他们都观察到了光与影的变化,桂影,柳影,姿态都很美好。
师:是啊。你联系得很好。一古一今,两位大家都很注重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我们周围也有风景啊。校园四季,春花秋月,晚烟朝霞,清露新桐,这些都可以用文字画出来。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我们用心感受自然风景,自然会有别样的感受。平常的景色也可以很美丽!其实不只是景物我们需要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生活中的人事也可以让人为之触动。刚才说的一句之师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很多感人的文章写的都是对身边人事的真切感受。同学们课外有没有读过这样的文章呢?
生7:有的。我想给同学们读一段文章。是龙应台的《目送》里的。“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亲情写得很感人,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生点头)
师:是啊。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认真感受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唯有认真感受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活着并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想想看,父母的每一丝白发,师长的每一声叹息,朋友的每一缕笑容;每一次考试的胜败,每一次朋友间的争论,每一次街头的徘徊游移,等等。这些都可以是我们写作的“活水”。我们认真对待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才会写出像龙应台《目送》这样的鲜活感人的文章。
我们热爱生活,就要敬畏生命。以前高考作文中就有很多编写父母亲人伤亡的情况,想借此来博取同情。对生命无真切的理解和诠释,在作文中编造出来的生命感悟也只能是虚假苍白的。感悟生命的文章,比如说,我们在初中学过张晓风的一篇文章,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文章?感悟谁的生命?
生:《敬畏生命》。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种子传播让作者感到生命的震撼。
师:震撼,这个词用的很好。作者说:“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荫,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作者从一种最普通的生命形式中感受到造物主的壮举。鲜活的生命是人世间的奇迹和宝藏。其实,我们可感的,还有很多:春日迟迟的小草,秋风瑟瑟的落叶,绿树浓荫中的鸟鸣,夏日池塘边的蛙唱,少年青涩的声音,中年稳健的脚步,老年鬓间的白发,新生孩童的哭叫,哀乐中的花圈……这些,都是生命的表现,凡有所感,都可说是对生命的感悟。
生8:还有一篇文章说的是弘一法师。写他在去世前,让弟子在遗体装龛时,将龛的下面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作者说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师:作者被弘一法师对生命敬畏的精神打动,其实你刚才说的这个例子,也是作者对过去人事的感悟。弘一法师的事迹和情操,让作者深有触动,因此文章自然而然将情感表达出来。所以,我们除了感悟现在,还可以感悟……
生:感悟历史!
师:不错,历史的风云,世态的沧桑更能牵动同学们的情怀。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健朗心志的人,一定不能缺少文化的底蕴。缺乏对历史变迁的了解,就不能珍视美好的现在;离开了对人文的关爱,就不能写出弘扬民族传统,扎根世界之林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厚实文字。说到历史上的人事,你们立刻想到了什么?
生:李白的豪放洒脱。酒入豪肠,有三分啸成了剑气!
生: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
生: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从容面对困苦人生。……
(生各抒己见)
师:这些历史人事让同学们有感而发。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让你们感慨颇深的名人,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是写作大家。他们的诗文千古传诵,光焰万丈长,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诗文中都体现了真性情,“感人心者,莫先夫情。”现当代作家周国平先生曾经说:“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我想和同学们说,写作之大趣味,第一源自情,第二源自感。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同学们总结一下,写出“以情纬文”的文章到底需要感什么?
生:感悟自然,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历史!
生:我想读一段同桌的作文,我觉得写的很生动有感情。“骑行颍河四十里,没有选择走颍左堤上刚修没多久平整的水泥路,在颍河的河沿水边感受春天的气息。
河边的垂柳、麦田、芦苇,河里的流沙、货船,还有那开得正旺最美的泡桐花。淡淡清香的泡桐花是最普通的、普通得甚至不能称之为花,比不上桃花的鲜艳,没有油菜花的灿烂,亦不如牡丹花的富贵,但它是陪伴我一路的。
四十里的路平时一个小时就解决了,今天骑了四个小时还多,这种慢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惬意,静静地骑车快乐地欣赏。速度很慢,路中还摔了两跤,但我很开心。刚刚抽穗的绿油油的小麦,还没凋谢完的油菜花,不时从车前飞过的野鸡,这才是真正的春天。”(生笑,鼓掌)
师:谢谢你的分享,写得很好!小麦苗,油菜花,野鸡,也可见到春天的气息!我们都感受到了那种生命的欢畅,那种快乐的情怀!
看来,文章不是无情物,最是真情方动人!就像亚里士多德讲的那样:“被情感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忿怒和忧郁。”用最直白的话说:熔铸情感,感动自己;注入情感,感染别人。
那么,同学们课后就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把“感悟”这个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以情纬文,充满真切情感的作文,我们下次一起欣赏讨论。
刘子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阜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现居安徽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