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002

[ 周紫芝 文选 ]   

鹧鸪天

◇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选自《唐宋词选注》)
  
  晚唐诗人唐温如,除了这篇流传后世的诗作之外,在历史上再找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文字资料。只写了一首诗,却赢得了千古文名,可见好诗不在多而在于精。
  龙阳县,即现今的湖南省汉寿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青草湖是洞庭湖东南方的一部分,因为背倚青草山而得名。诗人路过此地,由景生情而写就了这篇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纪游诗。
  “西风吹老洞庭波”,诗句一开头就尽显大气,八百里洞庭波澜壮阔,入眼的是一片淼茫的水面,在秋风劲吹之下,波纹激荡而至,又迅速化为无形。如果时令是在流光溢彩的春天,眼前该是一副堤岸生花、波澜不兴的景象吧?一个“老”字,写尽韶华易逝的悲秋之意。第二句开始诗人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一夜湘君白发多”,湘君即指上古贤帝舜,舜和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的凄美爱情故事自古流传,传说舜死于苍梧,二妃葬于江湘之间,彼此思念之情凄切。在这样的萧瑟秋景之下,湘君思念夫人,一夜之间愁到白头。这个白发湘君的形象,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青春易逝的一个载体。披情入景,更显出洞庭秋意之浓郁。一个“老”字,统领了眼前的自然之景和对历史的无尽追忆,正所谓“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颈联和尾联则把视野从湖边拉到了扁舟之内,“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天色已晚,白天奔涌不息的洞庭水渐趋平静,诗人一人一舟一湖水,在满天星辉之下举杯畅饮,终至醉眼朦胧。在微醺的状态下,看着天上银河与水中星辰交相辉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身处洞庭之滨,还是泛舟摇桨于天上的银河?人在船上,船在湖中,月在水底,水天交接,这一片平静安宁的光辉世界,宛如一个人间仙境。清梦如此美妙,让诗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但是“好梦易醒,佳期难续”,梦醒时分更添一缕惆怅之情。梦是无形无质的,天水一色,真幻难辨,一个“压”字变虚为实,暗示了诗人现实处境的不得意。
  此诗从眼前之景入笔,无一笔落到实处,但是又无一句不与此相关。写景开阔大气,写梦则虚实相间,是独具一格的佳作。
  周紫芝,南宋文学家,以诗词见称于世。《四库全书》称其文“特为秀出,足以继眉山之后尘,伯仲于石湖剑南也”。但是由于他在为官期间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为后人所不齿,所以作品很少受重视。其词作无典故堆砌之积习,清丽婉曲,自然晓畅,有大家风范。这首《鹧鸪天》就是此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怀人寄远之作。上阕写秋夜听雨的具体情境。“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开头两句点名了时间和节令。正值夜深人阑之际,灯火摇摇欲灭,词人枯坐终夜,恍恍惚惚之间,渐觉一股秋意充满了整个屏帏。接下来两句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的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都是借声写人,周词自有一番风味。“梧桐”两句进一步强化了三更半夜这一特定时间段,离愁本是郁积于心的个人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听着窗外雨打梧桐的淅沥声,词人内心的别离情愫被充分地引发了出来,变得仿佛可听可感了,同时叠字“叶叶声声”的运用,也进一步强化了离愁的浓郁。上阕从视觉、感觉和听觉三个角度分别抒发了秋夜的凄迷和别离的苦楚,情景交织,更衬出情之真切。
  下阕词人笔锋一转,开始追忆欢乐美好的往昔,与上阕伤离别之后的悲秋之苦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起笔三句着重写了回忆里两人相会的生活点滴。“调宝瑟”是演奏音乐,“拨金猊”是焚香暖屋,“同唱鹧鸪词”则是琴瑟共鸣,欢歌笑语,多么美好的场景。“鹧鸪词”在唐宋诗词中多指颂扬男女爱情的曲子,鹧鸪和鸳鸯一样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物。温庭筠的《菩萨蛮》有句“双双金鹧鸪”,顾夐在《河传》中写道“鹧鸪相逐飞”,都是作为男欢女爱的象征。在此词中用意也是如此。往昔对歌多么欢畅,但是“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如今”与“那时”相对,一个是终夜听雨,相隔千里,一个是依红偎软,同唱情歌。就算不再唱情歌,只望着眼前的秋风秋雨,也足以让词人内心产生无限的伤感与惆怅,泪下而不能止了。
  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极写往日同唱鹧鸪词的欢喜,与如今秋夜听冷雨相比,委婉曲折中自有深沉伤感之底蕴。平缓内敛的笔触之下,涌动的是词人无尽的追忆和怀想,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反复品读。
  ——陈青山

鹧鸪天
目录

  •  / 陈治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