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初读此文,只觉平淡似水;再读文章,忽觉暗藏波澜;反复吟味,深感醇厚隽永。表面上看,本文只写了两位老人日常的琐碎言行,似乎根本不值一提,不堪入文。但是,文章正是通过这些平常人看来不是矛盾的矛盾,折射出了亲情的可贵和纯真。作者那看似不经意间的娓娓叙述中,包含着毫无雕琢之痕的匠心设计,使文章呈现了独特的美感。
一.别具一格的庄词谐用
所谓庄词谐用,就是将适用于某些庄重、严肃场合的词语,故意运用于一些随便的场合,从而造成语言形式和语言环境上的强烈反差,使之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
题目“姥姥和奶奶的战争”中“战争”一词,就属于典型的庄词谐用。战争是有政治目的的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战争”是一个面目狰狞的词语,可是,“姥姥”也好,“奶奶”也罢,她们是温和宽厚的象征,是慈祥和蔼的代言。战争与她们风马牛不相及。“战争”一词移用在两个弱不禁风的“老人”身上,令人忍俊不禁。“姥姥”和“奶奶”是被亲情纽带连接的两头,会有什么刻骨之仇惊天之怨呢?她们又会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战争”呢?作者用一个小小的词语制造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庄词谐用使读者产生了一种迫切的阅读期待。
另外,诸如“明争暗斗”、“引来战争”、“挑起战争”、“缺席”等这些政治术语的运用,不仅前后照应,更使文章充满了一种喜剧色彩。
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文中两位老人的形象是那样鲜活生动,跃然纸上,性格分明,倔强中有理解,任性中有可爱。这与作者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
姥姥和奶奶之间的“战事”不断,因为姥姥和奶奶有地域之别,性格之别,爱好之别,观念之别。奶奶喜欢甜食,姥姥正好相反,这是喜好之别。我给奶奶买了一盒蛋糕,奶奶当然会十分“得意”,这不仅因为甜食正中奶奶下怀,更重要的是这是孙女买给她的,她在享用一份孝敬之心。可是,这个送给奶奶蛋糕的孙女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呀,所以姥姥不由得醋意顿生,感觉“好像她辛苦栽下的树被别人轻易摘了果实”。姥姥不便发作,只好“像个孩子似的噘着嘴生气”,并且迁怒于“我”,“骂我是白眼狼(忘恩负义的人)”。这处细节是姥姥当时最真实微妙心态的生动写照。
可以说文中这样传神的细节俯拾皆是。例如:在写奶奶90大寿时,文中对两位老人的言行有一连串精彩的细节描写。“大声地抱怨”、“赌气把奶奶的相片放在相框最下边”、“踮着小脚”、“用胶布把相框封起来”、“沉默半晌”等等,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两位老人天真可爱的“老小孩”形象。
难点指津
本文通过叙写姥姥和奶奶的“战争”,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呢?初读本文,相信读者会带着一丝迷惘。作者也并没有“卒章显志”,这是理解的一个难点。
要搞清楚文章的主题,必须先弄清楚“我”在文中的作用。我的这头维系着姥姥,我的那头情牵着奶奶,姥姥和奶奶之间的“战争”皆因(爱)我而起。所以,“我”是解开主题的一把钥匙。
我由姥姥一手带大,所以我对姥姥的感情特别深,而奶奶,因为她缺席了我的童年,我对她更多的是陌生,是距离,是隔阂。因此,我才会觉得姥姥的假牙远比奶奶的小脚可爱。我回家,带给老人一样的东西,但一定是姥姥喜欢的。在情感上,我偏向着姥姥。但奶奶入住我家后,以一种自然的天性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亲情,这不由得引起了姥姥内心的失衡。她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于是就有了两个老人的“战争”。而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渐渐地领悟到了亲情同样珍贵,至亲至爱的她们没有厚薄之分,所以,我会献给她们一样的离别之吻,寻找一模一样的服装。作为后代,应该更多去关心老年人的内心情感,孝敬老人,莫过于“常回家看看”。
考点训练
1.姥姥和奶奶之间“明争暗斗”到底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哪怕是挑起她们的战争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2.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
附:参考答案
1.姥姥和奶奶是两位老小孩,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伤害感情,他们只是老了,内心深处希望儿孙辈能多关注她们、重视她们,这只是她们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罢了。她们的争斗非但没有伤害亲情,反而给家庭平添了一种喜剧色彩,增加了温馨和欢乐。所以作者觉得“挑起她们的战争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2.见“难点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