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052

  

成功的原因等

◇ 秦晓燕等辑

  成功的原因
  
  在哈佛大学,流传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向为大家所爱戴的教务长先生有一次问一个学生,为什么他没有把指定的功课做好?那位学生的回答是:“我觉得不太舒服。”教务长就说:“史密斯先生,我想,有一天你也许会发现,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觉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来的。”这段轶事是史密斯先生在一个场合中所透露的,他说:“我常想到教务长说的这句话,这句话的确反映了许多的事实。”(舒坦摘编)
  
  
  晏子的“司机”
  
  晏子作为齐国的宰相,外出时是乘马车的。为晏子赶马车的御手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晏子出行的情形。她看见自己的丈夫为宰相赶车,张开大的伞盖,用鞭子赶着驾车的四匹马,一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样子。过了好一阵子,宰相回府了,御手也回到家中,他的妻子请求离去。做丈夫的询问其中的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是齐国的宰相,名声远播诸侯国。现在从我一个女人的眼光来观察他的出行,神色很深沉,表现出很谦逊的样子。再看看你,人长得挺高大,其实是为人家赶车的,可是从你的神情上看,自以为是,十分满足。所以我请求离去。”从此以后,那个御手在神情上大大收敛。晏子注意到这种变化,一问御手,御手把实情说了出来。后来,晏子推荐这位御手做了官,成为贵族。(王玲摘编)
  
  司马光拒“后门”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由他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传世之作。司马光在政治上强调民心,崇尚务实,反对虚夸;在治学上,态度严谨,勤奋认真,一丝不苟;在品格上,洁身自好,光明磊落。司马光十分憎恶当时社会上阿谀奉承、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的庸俗风气。他在做宰相执掌大权时,为了抵制这种歪风,杜绝门生故吏及亲朋好友的馈赠请托,想了一个妙法,写了一篇榜文悬挂在客厅里。榜文言简意赅,全文如下:“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若但以私书宠谕,终无所益……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因此榜文悬挂在客厅中客座的上方,故名“客位榜”。客人来访,见到这篇“客位榜”自知走后门无望,也就没人提了。(秦蕾摘编)
  
   诚信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IT业老板身上的故事。主人公现在是北大天正的总裁黄斌。1993年,黄斌在中关村与人合租一个小门市店,那时他们的资金只有3000元,在这种环境下他做起了自己的IT业。第一笔生意居然是一个20万元的单子。一个东北人来北京购电脑,听到黄斌的报价东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低得难以想象。签完单子,黄斌才发现自己把价格报错了。假如继续做这笔买卖,他将赔一万多元。这时候他犹豫了,面前有三条路:第一是守信誉,做一个诚信的人,继续把生意做完。第二条是和对方讲明原因。让他把差价补上。第三是把这笔单子推出去,就说做不了。经过几天的思考,他再三权衡,作出一个最重要的选择:走第一条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东北人知道后颇受感动,又把100万的合同给了他。此时中关村电脑配件的价格和小孩的脸一样变得很快,已经狂降下来。可想而知,黄斌用自己的诚信赢得的岂止是几十万元。以后,他用这笔资金打开市场,终于成了IT业的精英人物。(李凤兰摘编)
  
  
   孔子猜灯谜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据调查,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青山摘编)
  
  
  
   一碗汤圆
  有一个英国皇家教育团到中国南方某幼儿园参观。园长为了让外国人看小朋友是怎样守纪律的,给每个小朋友发一碗汤圆。小孩都特喜欢吃。客人来参观都要说话啊,致欢迎词啊,罗罗嗦嗦了半天。对着汤圆,有个小男孩就等不及了,低下头舔了一下。这个园长看见了,狠狠地盯了他一下,这小男孩头低着,知道犯错误了。参观完了之后,中国的老师们就问英国的客人,你看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教育怎么样?人家说话很幽默:我看你们训练孩子的方式和我们英国皇家训练马队一样,要先出哪个蹄子,后出哪个蹄子。(郑俐玲摘编)
  
  
   坚持的护士
  
  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中,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助手,而且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专家说:“大夫,我们用12块纱布,您只取出11块。”“我已经都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一整天了,立即开始缝合伤口。”“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准备了12块纱布。”外科大夫毫不理睬她:“听我的,准备缝合!”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是大声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这时外科大夫冷漠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第12块纱布,向所有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秦晓燕摘编)
  
  
  贝多芬搬家
  
  1814年10月,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谱写的《光荣的瞬间》、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在维也纳公演,普鲁士皇帝、奥地利女王、俄国皇后和其他一些王公贵族出席了这个隆重的音乐会。许多人千里迢迢地来到维也纳,就是要见见贝多芬。可是到哪去见他呢?为了避开那些应酬不完的采访、宴会和签名,他早在几天前就又搬了家。新家在何处,谁也不知道。1827年3月16日,贝多芬与世长辞,他只活了57岁。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贝多芬在维也纳三十几年的时间里,因贫困和创作需要共搬了79次家。这样频繁搬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躲避干扰。(老猛摘编)
  
  
   莫里斯溜号
  
  一次,英国女王为了庆祝王子的生日,举办了盛大的宴会,皇亲贵族、内阁大臣、财阀巨头和社会名流都出席了,大名鼎鼎的大提琴家莫里斯也在被邀请之列。宴会上,宾客们谈笑风生,而莫里斯却焦躁不安,因为他急着去准备第二天的独奏音乐会。按照惯例,皇室举行的这种宴会是通宵达旦的,如果客人在凌晨两点前离开,就会被看成是失礼行为。该怎么办呢?这时,莫里斯发现穿梭于人群中的侍者穿着与他一样的礼服。莫里斯灵机一动,找了一条毛巾搭在左臂上,混在侍者中间,溜出了宴会厅。经过一夜的精心准备,莫里斯第二天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左晓光摘编)
  
  
   牛顿“疯”了
  
  快50岁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后,来到一个幽静的旅店里,想强迫自己休息一下。刚安顿好,他看见一位妇女在院子里洗衣服,盆里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美丽的色彩。牛顿想:“这是怎样的光学原理呢?”他马上找了几根麦秆,吹起了肥皂泡泡。牛顿一刻不停地在院里吹着,旅店老板非常惋惜地叹道:“多体面的先生呀,竟疯成这样!”没料想,老板的这句话,帮了牛顿大忙。这话传出后,一切干扰都没了。牛顿索性把自己关在屋里,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他不断地研究实验,发现了后来被称为“牛顿环”的光学现象,这对物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祁培摘编)
  
  
   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至于睡前还不断地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蔡三林摘编)
  
   低头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在合众国创建时,曾经留下许多功绩,故有“美国之父”之称。有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低了些,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告诉富兰克林:“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要想平安无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不要忘了!”从此,富兰克林牢牢记着这句话,并把“谦虚”列入一生的生活方针之中。(洪鸣摘编)
  
  
   知足常乐
  
  美国人艾迪·雷根伯克在探险时,与他的同伴迷失在浩瀚的太平洋里,他们毫无希望地在救生筏上漂流了21天之久。艾迪说:“我从那次经验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果你有足够的新鲜水可以喝,有足够的食物可以吃,你就绝不要埋怨任何事了。”后来,艾迪在他浴池室的镜子上贴着这样几句话,好让自己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时候能看到: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张思摘编)
  
  好男人
  
  《环球时报》里面有一篇稿子写了一位叫做亨利·尼古拉斯的男人。这位老兄不简单,是美国一家著名电脑芯片制造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早在2000年他的身价就达100亿美元,跻身《福布斯》400美国富豪之列。这个男人的经历也让人艳羡:大学毕业,博士学位,创业,并创业成功。更让人惊讶的是,如此一个人见人爱的“大款男人”竟在2003年毅然辞去了总裁职务,回家去了。原因很简单:他妻子受不了他的“工作狂”,不堪忍受之下,提出离婚。于是,我们这位百余亿美元身价的“总裁”立即回家灭火,“为孩子们收拾玩具、零食,和孩子们一起滑雪,全家人出去度假”,津津乐道于“十岁的大儿子在合唱队领唱,七岁的二儿子已经学会投三分球,五岁的女儿在练滑板”!(高述新摘编)
  
  
   马一浮的读书之道
  
  国学大师马一浮,总结读书之道,概括为四点: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具体地说:“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歧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反之,“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总而言之,“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黄碧斋摘编)
  
  
  张旭观剑舞悟笔法
  
  唐代公孙大娘的剑舞在当时是相当出名的。一天,大书法家张旭正在赶路,突然看见路边有一群人在围观,很是热闹,于是走上前一看,原来是公孙大娘在表演剑舞。只见公孙大娘身法轻盈敏捷,舞姿矫健,双剑上下飞舞,忽隐忽现。张旭在一旁凝神关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公孙大娘的剑上,一进一退,一招一式都看得极其仔细,不多时,自己已完全融入公孙大娘的剑中。一剑舞罢,众人散去,张旭仍沉浸其中好久才回过神来。突然他像是悟到了什么,手舞足蹈,兴奋不已。回到家后,张旭马上练习书法。只见他仿佛将自己手中的笔幻化成公孙大娘的剑,时旋时转,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蛟龙出水,变化莫测,字字写得龙飞凤舞,神采飞扬。从此,张旭的书法大有进步。(周聪摘编)
  
  谣言
  
  兔年喜气洋溢的正月,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附近的居民集体恐慌大撤离。原因是,传言化工厂即将发生大爆炸。有警车,高音喇叭反反复复:“不要听信谣言!”但有谁会信?有个男人,被嘈杂声惊醒,看到很多人在夺路狂奔,周围邻居都已锁门走人。打听原委后,叫醒妻子和孩子就往外面奔。车费涨价了,从5元到50元,10倍……直到早晨6时,天光大亮,真相也逐步透亮了,那只是一个传言,源自一当地工人,看到化工园区一家企业在排放气体,误以为是发生泄漏,打电话给朋友说“有泄漏赶快逃”,一步一步扩散而致。 (舒坦摘编)
  
  梁启超尊师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戊戌变法后,政治主张常与其师不合,康氏亦每公开痛斥任公,但任公尊师之心,未尝稍减。已故史学家任公及门弟子周传儒教授在《回忆梁启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述:“康死后,梁痛哭几天,率清华院全体同学在法源寺开吊,自己披麻戴孝穿孝子服在法源寺三天,每天有人来行礼,他都在孝子位上站着。记得徐志摩、张君劢、胡适都行磕头礼,梁也如礼答之。”任公名满天下,有崇高的政治、学术地位,却甘当其师孝子,连续三天,并还来宾磕头礼,徐志摩乃其学生,也照样回磕。如此尊师,天下能有几人哉?(王玲摘编)
  
  
   真正的高度
  
   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去亲戚家做客,问售票员:“我们三个到某市要多少钱?”售票小姐答道:“大人4元,高于1米20的小孩和大人一样,他们两个有多高?”父亲答道:“这个小的1米15,那个大的1米22,我想我得付8元钱。”售票小姐笑道:“嗨!先生,你是刚捡了钱还是发了大财?你只要告诉我较大的男孩1米20,你就可以省下4元。我的眼睛不是标尺,我又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父亲回答:“你说得没错,但是孩子们知道他自己有多高!”(秦蕾摘编)
  
  
   精明与厚道
  
  有位建筑商,年轻时就以精明著称于业内。那时的他,虽然颇具商业头脑,做事也成熟干练,但摸爬滚打许多年,事业不仅不见起色,最后竟还以破产而告终。后来,他以仅剩的一万元为本金,再战商场。这次,他从杂货铺到水泥厂,从包工头到建筑商,一路顺风顺水,合作伙伴趋之若鹜。短短的几年内,他的资产就突飞猛进到一亿元,创造了一个商业神话。有记者追问他东山再起的秘诀,他说他在破产后看到一张采访李泽楷的报纸,李泽楷在接受采访时说,父亲叮嘱过,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们李家拿6分就可以了。细想一下就知道,李嘉诚总是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他合作会赚到便宜,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如此一来,虽然他只拿6分,但生意却多了100个,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会变成5个。到底哪个更赚呢,奥秘就在其中。(周聪摘编)

成功的原因等
目录

  •  / 陈治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