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016

[ 谭小红 文选 ]   

三点导读

◇ 谭小红

  蒲松龄《地震》的内容,既不谈鬼说神,也不涉及花妖狐魅,是来自自身的真实记录。全文不到300字,但对康熙七年山东郯城发生的8.5级大地震却描写得精细入微、错落有致、声情并茂,读之如临其境。
  蒲松龄的文章,素以层次分明见长。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描述一件事情,往往前后颠倒,不甚清晰。读蒲松龄的《地震》,应当对如何叙事有了一定的体悟。作者借用“忽”“俄而”“久之”“逾一时许”四个时间副词,把地震来袭前后的瞬间,分为四个部分,详加叙述,构思新颖巧妙,使事件能顺着时间的脉络,在极短暂的片刻,有了立体鲜活的呈现。地震将来之时,“忽闻有声如雷”,本在烛下畅饮,忽闻巨响,分外恐怖,这一开头如高峰突起,令人悬想,有摄人心魄之效果;地震初来,“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蒲松龄借写室内物体的剧烈摇晃写地震的强度,酒杯倾覆的咣当声,屋梁椽柱的咯吱声,声声在耳;地震已来,景象最为奇特,“楼阁房舍仆而复起”“河水倾泼”,具体说明地震强度之大,并衬以孩啼闹、人惊叫、鸡乱鸣、狗狂吠等各类声音,极写地震带来的混乱与可怕;地震来后,“逾一时许,始稍定”,然而街上竞相逃难的市井男女,“并忘其未衣也”,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恐慌已然超过了人类的羞耻心,实在可怖可叹。文章最后用“后闻”补写传闻,既衔接了前面的时间线索,又开拓了叙录空间,最后一句“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正好回扣开头“大地震”一词中的“大”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而流畅。
  
  《地震》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没有太多的疑难点,然而要深入领会《地震》的妙处,还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
  其一,物人俱陈的叙述方法。作者写地震,并没有就事写事,而是使用时空交错的文脉结构,既描述外在之声响、景象、状态,又不忘刻画人心内在的反应,物人俱陈的叙述手法,向读者真实地再现了300多年前的一场大地震的原貌。你看,从“众骇异,不解其故”到“相顾失色”,继而恍然大悟后“各趋疾出”,写当时的人们对地震的知识知之甚少,在地震来袭时慌乱不已;更生动的是,蒲松龄连人在地震中的感觉都描摹得精细入微,“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这种真实的感觉,只有真正经历过地震的人才能写出。不仅如此,在刻画人内心反应时,作者还秉承了自己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的艺术特色,叙述委婉曲折,生动感人。
  其二,言简意丰的文字风格。蒲松龄的文字历来是简练而不简单,往往是短小的篇幅里叙事状人,纤毫毕现。如文章开头一句交代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简洁明了,无累文赘句,一个“大”字总领全文,后文便在“大”上做足了文章;又如“并忘其未衣也”中的“并”字,突显强震当前,无论是露袒相向的两性还是衣裳俱全者,一概“忘其衣”,从而表现出面对巨变时,人类的惶惑和失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余适客稷下
  ②众骇异,不解其故
  ③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④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②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附:参考答案
  1.①恰好,恰逢 ②缘故 ③迅速 ④不同寻常
  2.①我恰好在稷下做客,正和我的表兄李笃面对蜡烛喝酒。
  ②围墙倾倒房屋垮塌的声音和小孩子的哭声,女人哀号的声音,喧闹得像锅里沸腾了的水一样。

三点导读
目录

  •  / 陈治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