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314

[ 余全利 文选 ]   

三点导读

◇ 余全利

   阅读青青的文字,仿佛闻着一股淡淡的苦丁茶香,似有若无,清新却悠远。这样的文字适合在一个静默的时刻,独处一隅,让自己慢慢沉浸其中,最后,内心那一丝淡淡的忧伤就这样飘然远去。《苦丁茶》带给我们些许苦涩,若干思考,一种心境,几多感悟。其构思之巧,用笔之妙成了本文最大的美点。
   一.构思之巧
   开笔之初,作者就直言朋友对苦丁茶的偏爱。这不禁让人为之一怔:朋友为什么与众不同,偏爱苦丁茶?设置了这个小小的悬念后,作者却并不陈说原因,而是宕开一笔,描绘了通话之中,想象朋友泡茶的情景,虽是虚幻的想象,可是描绘得极其细致,如在眼前一般。我在电话的这头候着,朋友却在那头优哉游哉,这一温馨的画面定格在读者面前,既写出了朋友对苦丁茶的偏爱之乐,也传达出了我与朋友之间的那种默契和浓浓的友情。接着,作者才不急不躁,借朋友之口款款道出了其偏爱的奥秘:苦丁茶有诸多保健之功效。
   以上构思属“耳听为虚”,作者强化的是苦丁茶的功效。但这只是浅层的表述。
   紧接着,作者“眼见为实”的描写,把思路引向了深入。在女友的办公室,真正见到了朋友“传说”中的苦丁茶。描写女友对苦丁茶的钟情,其实,正是作者十分巧妙的刻意安排。它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苦丁茶给予人的一种精神功效。女友的一番话从自身经历而来,从自己心底流出,因而更加真实、可信、感人,这也是促使“我”去亲口品尝苦丁茶的直接原因。相比于“朋友”,“女友”的话显得更加深沉,富有哲理,令人回味。
   最后,作者将对朋友的离别之痛与茶的苦涩之味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再次体现了构思的匠心独具。这样结尾处引出的人生感悟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全文突破了一般散文的思维模式,由“耳听”——“眼见”——“心悟”,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使这篇短短的文章变得曲折有致,摇曳生辉。
   二.用笔之妙
   作者的用笔之妙,妙在用字的精炼,妙在文句的精美。
   有的地方一个字就是一种意境。当作者信手拿出一根苦丁茶,冲泡了一杯之后,文中这样写道:“苦丁茶在水中慢慢绽开。”一个“绽”字就写出了一种茶的风情。茶叶在水中渐渐舒展,仿佛花开无声。多美的意境啊!
   有的地方一个字就写出一种情趣。难以想象,一根苦丁茶,在水中冲泡开后,将会以怎样的姿态示人。或漂?或浮?或沉?或悬?都不是。因其长度,因其粗大,因其重量,它竟然“新鲜丰盈立在杯子中央”。好一个“立”字!那一根苦丁茶仿佛一个调皮的精灵,此刻不摇不摆,稳稳地停立在水中,情趣盎然。
   有的地方一个字就写尽一种伤感。离别之痛,不知有多少文字可以形容。作者只轻轻一句:“一丝轻柔的疼痛像针尖扎在我心灵的某处。”仅仅一个“扎”字就传神地写出了瞬间的刺痛、离别的残忍。
   写朋友喜欢苦丁茶用“偏爱”,女友喜欢苦丁茶则用了“钟情”;朋友茶盒里取茶用“拈”,我则用“拿”。情态各异。写苦丁茶之苦用了“穿透舌尖”,将苦味写到了极致。写品出茶之甘甜,用“在味蕾里过滤”,新鲜而有创意。写茶叶之长之粗,则说“拿在大拇指和食指间,竟然能感到它的重量”,有一点点夸张却又真实而逼真。
   青青的文字总是那样出其不意,仿佛一个个精灵,忽然在文字间诞生,又忽地在文字里消失,然后给文章留下了一抹一抹的亮色。
  
   文章以我与朋友的通话开篇,又以我对朋友的思念作结,前后遥相呼应。结尾处作者那泪湿枕巾的情景,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它牢牢地定格在我们心中。承受着离别之痛的“我”在午后的阳光下,沏上一杯苦丁茶,久久回味着隽永难忘的友情。苦丁茶因朋友而引出,最后与离情相关联。直觉仿佛告诉我们:作者歌颂友情,难忘友情,感慨友情。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友情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但是如果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错读了作者的本意。那么本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这是理解的难点。其实,文末的话点破了玄机。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个哲理:人生是幸福的绵延,苦涩也好,疼痛也罢,都是人生的点缀,它衬托得幸福更加清晰、久远,所以也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珍惜。
   1.举例分析作者用字的精练,并说说其作用。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苦丁茶》带给你哪些人生感悟。
  
   附:参考答案
   1.参见美点赏析。
   2.略。

三点导读
目录

  •  / 莱蒙托夫
  •  / 冷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