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815

[ 夏元明 文选 ]   

推荐者的话

◇ 夏元明

  鲍吉尔·原野的散文我以前没有读过,甚至没有听说有这么一个作家。开始读《羊的样子》,看到这么一个名字,我还以为是外国的。结果在网上一查,方知是蒙古族的散文家!我又在网上找到他其他的一些作品,读了,觉得不错。像这样的散文家现在大概不会很多。
  鲍吉尔·原野的散文写得很美,富于诗意,同时也很有哲理。他是蒙古族,所以他的语言天生带着诗性,有很多很瑰丽的想象,话说得别致。读他的散文就像听蒙古族的歌手唱歌,或者听马头琴演奏,那种悠远的意境,是很难从汉族散文家笔下感受到的。《羊的样子》便是这样的一篇散文。
  读这篇散文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论语》中的一个记载。《论语·八佾》有一段文字:“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告朔饩羊是古时候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礼。这种礼规定,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可是这事到了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更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所以子贡要取消这种古礼。子贡的出发点,大概是不满古礼的名不副实,但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有这个形式总比没有这个形式好。“尔爱其羊”,子贡是否也有点同情羊的无辜受戮?不得而知。
  假如子贡是同情羊的,则子贡便有几分可爱,因为他居然有一种天地间的大情怀,有一种天地间的大善。孔子是看重礼的,但孔子的礼是以人为本的,“万物皆备于我”,哪里顾得动物也有动物的生命!本来,人是食肉动物,君子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可那也不过是一点恻隐之心,离天地间的大仁还差得远。佛家是禁止杀生的,就像鲍吉尔·原野所写的,弘一法师上座前都要将座垫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见的小生灵上面了。不仅是动物,就连不会发声的植物,也是众生之一,也不能为了人的需要而被无端伤害。不过要做到这样就非常之难,因为既生而为人,总不能不吃不喝。要吃要喝,就不能够不伤及众生。所以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大慈大悲的智慧。有了这,就不至于肆无忌惮,天地间便也会多一点温爱!我想这也许就是《羊的样子》所以启示我们的吧?
  说到善,我们的确容易想到羊,因为善这个字就与羊有关,可见造字的古人就有这种感受。羊不仅长相善良,而且它那咩咩的叫声,那低头啃草的样子,还有那被水泡子捧起的淡红色的嘴唇,整个就是一个善的缩影。而羊又是那样温驯,那种怯弱,遇到要遭屠戮之时,战战兢兢,甚至下跪,有良知的人不应该不为所动!但是人有时是非常残忍的,不要说流着眼泪的羊,就是眨巴着眼睛,吱吱乱叫的活猴子,有些人也敢下箸!为了温饱,必要的杀戮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为了口腹之欲,或者竟是出于一种残忍的本性,就无视众生的生命,这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受到谴责的。人类这种残忍的行径,是势必要遭到报应的,为了我们人类自身,也要维护天地间的大善!
  但是善却并不能够变成一种口头禅,只挂在嘴上说,或者成为一种恶的掩饰,那就比直接杀生还要可恶。我有一种偏见,当我们满嘴仁义道德的人开口闭口说善的时候,总不像我们某些少数民族同胞眼神里流露出来的那种善良的东西动人。比如那转经的藏民,那满脸饱经风霜的皱纹,都是善的写照。所以善与其是一种品德,还不如说是一种天性,这也就是羊的样子。
  鲍吉尔·原野有一颗善心,所以他能够感受到羊的善。而鲍吉尔·原野还有一支生花的妙笔,所以他在表现羊的善的时候,才那么生动细致。他不仅有精细的观察,比如“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寻觅干净的鲜草”,而且有悉心的体味,“然而见到羊,无端地,心里会生添怜意。”“怜意”这个词好,它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温度。
  
  夏元明,男,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推荐者的话
目录

  •  / 王蒙
  •  / 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