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822

[ 王晓明 文选 ]   

喜欢读书 善于读书

◇ 王晓明

  和现今所有别的信息和知识载体相比,书的内容是最丰富的。倘说一个沉迷于电视、由衷地觉得广告“真迷人”的人,多半所知不多,那么,一个生长在“图像时代”,却依然有脑子、有判断、明白世事的人,可以肯定,他喜欢读书,也善于读书。
  可是,在今天,要喜欢读书,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造出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正是靠了文字,人才能大步推进那在口语里开始了不久的抽象思维,并由此激发出想象力的新一轮奔放。可是,这些年人工图像的狂轰滥炸,却将不止一代人造得只习惯看图、一拿起书就犯困。如果出生在五十年前,小时候没电视看,也没人逼着做习题,你最大的消遣是读书,你就很容易养成对文字的敏感,翻开一页,一目十行地扫过去,厚厚的一本,几下就看完了。可如果生在现在,那就不同了,从小学开始,读书就是做习题,你很少有时间读课外书,也许拿起一册漫画,你能一目四图,整体把握,一到翻开书本,就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数下去,半天也看不了几页。读书竟然成了一件费力的活,这要从小独生子女、凡事习惯于省力的一代人,怎么喜欢得起来呢?
  可是,怎么理解电脑和互联网?就算不爱读书,年轻人猫在电脑前、上网的时间可不少,这不是也能培养他们对文字阅读的亲近感?应该说这有一点作用,但作用不大。游戏、网聊、查询实用讯息,大概是年轻人业余猫电脑、上网的三大主因。即便关心时政、发言评论,一般也都是快速阅读、即时反应,真像读一本书、一本杂志那样,在屏幕上盯住长篇文字、持续翻页阅读的人,其实很少。总体而言,电脑屏幕(特别是网络世界)和电视屏幕差不多,都是将人引向快餐式的文化消费的。我甚至觉得,一个习惯在网上阅读文字的人,可能反而不喜欢读书。网络在教会他一目十行的同时,会不会也养成他躁动的心性,令他没有耐心持续阅读一篇稍长的文章?他会不会习惯了蜻蜓点水,抓住一点就跳开,什么细致的描写、密密麻麻的数据、一层一层的分析,他很快就会看得心烦,于是统统跳过去?他理智上也许知道,信息、知识、趣味、想象力……一本好书的丰富价值,往往就在这些他跳过去的地方,但他就是没耐心,一看到大部头的书,心里就发怵:这样的静不下心的人,会喜欢读书吗?
  善于读书,就更难了。虽说出版业不大景气,这些年来,新出图书的总数,还是相当惊人。其中当然有许多好书,但和电视、广告或其他媒体一样肤浅不成器的烂书,也为数甚多。如果是一个读书不多,但对书本还有兴趣的中学生,他走进书店,面对满架五颜六色的图书,他怎么选择?有谁能告诉他,这本是烂书,要丢开,那本不错,值得细读?家长吗?如今家有藏书、愿意鼓励孩子丢开习题、掉进小说和人物传记里六亲不认的家长,委实不多。那老师呢?鼓起眼睛,训斥沉迷课外书的学生是不务正业、耽误前程的,往往不就是老师吗?电视上整天娱乐搞笑、“我型我秀”,主流和时尚媒体或说教、或广告,千篇一律,即便大学校园,也到处贴着舞会讯息、招聘广告,甚至有这样的教授,对满满一教室的学生说:死读书没大意思,还是多考几张证书要紧!偌大一个社会,就几乎没有谁,能切实帮助走进书店的中学生,让他避开粗滥读物,走近好书。如果他第一步走不好,善于读书云云,就更谈不上了。
  当然,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来说,书之好坏,并不一样,查询疾病、突击外语、考公务员、入基督教……各有各的标准。在中国大陆,最近几年的大多数调查数据和销售排行榜,似乎都显示了,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书面阅读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同时,这阅读中的实用性阅读的比例,却稳步上升。这不奇怪,书的一大价值,就是提供比别处丰富的实用信息,因此,读者能否从各方面获得足够的帮助,在求取实用信息的路途上少走弯路,这本身就是决定他能否善于读书的一大条件。但是,惟其如此,我今天谈论“善于”读书,就更愿意强调另外一面:非实用性阅读。如果不把“实用”二字理解得过于宽泛,那就应该说,书的更大的价值,是在扩大读者的视野和胸襟,丰富其感受力和想象力,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他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承担心,从整体上提高他。在一个被如此提高了的人面前,生活之路会变得很宽。这不仅仅是说,他越是抱有超出实用意图的开阔心情,他对实用信息的求取往往越顺当,而更是说,他的人生能不止于衣食利禄,有别的多样内容。可是,恰恰在这一方面,当今社会对那个走进书店的中学生,帮助最少。
  
  ※ 王晓明,著名学者,代表作有《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等。

喜欢读书 善于读书
目录

  •  / 王蒙
  •  / 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