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7年第11期 ID: 86658

[ 夏元明 文选 ]   

不如相忘于江湖

◇ 夏元明


  读罢王手的短篇《软肋》,很自然地想到《庄子》中的几句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噱σ阅??蝗缦嗤?诮????蔽?裁椿嵯氲秸饧妇浠埃勘砻婵从胄∷刀啻纬鱿帧敖??币淮视泄兀?翟蛟从谖叶孕∷档囊恢掷斫狻N液苄郎屯跏值囊痪浠埃骸靶∷凳侨萌似肺兜模?皇怯美唇饩鑫侍獾摹!保ā段业木?袢匀辉诘撞恪??胪跏值亩曰啊罚??泄?骷彝?┙饩鑫侍馐侨嗣歉秤栊∷刀钔獾母旱#?赐??晌?斜鹦∷涤帕拥某叨取:芏嘈∷担?侍庖馐队辛耍?枷氩豢晌讲簧羁蹋?词Я诵∷档脑衔叮?忱肓诵∷档谋疽狻T谖铱蠢矗?肫湓谒枷胄缘韧庠诙?魃献鞣直鹣耄?蝗缁氐叫∷当旧恚?氐叫∷档摹敖??敝校?嗤?诮???傲酵???涞馈保?慌赂?艽锏缴竺赖淖匀痪辰纭
  我没有意思说王手的小说已臻至境,也没有意思说他摒除了理性开发,我的意思不过是强调王手的小说注意回归小说的本体。王手也并非经常能够将他的追求贯穿到底。有一个资深编辑谈到王手的创作,肯定他的短篇,中篇有点绕舌,长篇便力不从心。我没有读过王手的长篇,但从中短篇的阅读经验,证明了这位编辑的眼力。我称王手的小说给我“相忘于江湖”之感,主要是就短篇而言。他的短篇确乎比较洒脱,自然,读来令人舒服,畅意。作品是活的,读者也是活的,两个活的东西像两条鱼,游动在江湖之中,本有联系,却又浑然不觉,我喜欢这样的阅读状态。
  这虽然是不待分别的一种状态,但习惯使然,我还是要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王手的短篇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阅读效果呢?这中间不可能没有诀窍。当然我不想探究他的精神,他的“民间”(亦即江湖)文化立场,说这些有点背离我的主旨。我要说的是他小说的味,小说的语言。这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很多评论家和编辑也都注意到了。比如王彪(《收获》编辑部主任)就说过这样的话:“还有一个,我觉得王手小说能比较出彩与他的语言有关,王手的短篇小说语言有个性但也比较日常。他的小说句式很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拐弯,句子之间互相生发以及文字与叙事之间配合的节奏处理得非常好。”(《在王手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见中国作家网)王彪的话很到位,“日常”,“节奏”,都是王手小说语言的突出特点。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和谐搭配,文字与叙事之间的贴合,这些都是王手小说让人感到熨帖的原因。但我还想有所补充,有所细化。
  王手称得上调遣语言的高手,他的语言除王彪所说的特点外,还有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直说。所谓直说就是不拐弯抹角,有点罗列,但罗列得清楚明白,干净爽快,有一种洁净之美。语言是风格的基础,有人追求华丽,有人喜欢繁复,王手好像热爱简捷。举一个例子(为了方便,所有例子都取自《软肋》):
  “去龙海生家我准备了一些‘礼物’,其实也是车间大家一起凑的,是心意。有寻医的,说天雷巷有个针灸医生,扎几针就好;有问药的,说教场头有个草药摊子,撮几副煎了喝几天;还有人抄来偏方,用新鲜的鸡屎睡前敷脸,说不定醒来嘴就收拢了。当然,我带的不是实物,带的是‘知识产权’。”
  本其实而道之,嘎嘣脆!这叫会说话,都在点上,不粘不滞。王熙凤曾经欣赏一个叫五儿的女孩子会说话,口齿伶俐。口里清楚,是心里明白,也是一种自信。不自信的人,偏好在修辞上花费过多的力气。王手的这种语言是地道的口语,是听觉艺术,不比汪曾祺小说追求书面效果。都是高手,其道不一。
  第二,幽默,具有喜剧性。王手的幽默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一是煞有介事,将本来荒诞的情节叙述得活灵活现,略事夸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三个女工为了争夺半级工资,
  “一个早三天就不喝水了;另一个提前还洗了肠,并且都准备了饼干和糖果,以防自己在对峙中体力不支。”令人忍俊不禁。二是将各种不同风格的语言杂凑在一起,拼装出喜剧的风格。王手熟悉民众的口头语言,这种口语是他叙事的基础,其他如政治述语、古语、行业语,信手拈来,超常规搭配,博得读者会心一笑。比如前面例子中的“知识产权”,以及“突击入党突击提干”,“逆向思维”,“集资”,“你这厮”,“擒什么什么王”等等,显得十分机智。这种方法令人想到王朔,但王手没有王朔那么多“痞”性。
  第三,用字考究,注重锤炼。小说不是诗,用不着过分炼字炼句,但偶尔来点词类活用什么的,也很出彩。比如“有几头牛在拙拙的走动”,“屎也差一点松在裤裆里”,“拙”和“松”都有点阿城的味儿。但阿城似乎用得稍滥,不及王手的有所节制。
  王手曾说:“我写小说是一个醒悟,回归,修心养性的过程。”如果不将这话作过于道学的理解,而是将其放到小说本体的思维上来,不是很有几分令人回味之处吗?
  
  夏元明,男,评论家,现居湖北黄冈。
  

不如相忘于江湖

  •  / 毛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