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3期 ID: 141127

[ 夏元明 文选 ]   

欲望叙事的成功穿透

◇ 夏元明

  须一瓜的短篇小说《一次用心筹备的邂逅》,乍看是一个欲望叙事文本,是网络上流行的网恋故事,但读过才知,这是一篇非常有质量的心理小说,恰恰是对流行的欲望叙事或身体写作的颠覆。小说写了两个世界: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人物在两个世界中穿行,从而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话语世界的“堕落”想象与现实世界的道德秩序,构成人物的多重侧面。堕落冲动可能来自于人性的本能,也是对现实的挑战;而现实生活的严谨体现的却是教育和教养的力量,是对规范和秩序的认同。
  主人公苏小姐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苏小姐的丈夫去了国外,自己年轻轻的独守空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饥渴,使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到了宣泄的渠道。她在同“嫌疑人”充满色情意味和调侃色彩的聊天中,弥补了生理和心理的缺憾,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沉湎于自设的“泥淖”。她并不墨守道德陈规,并不排斥婚外情,甚至产生了“堕落”的向往。她趁“嫌疑人”出差来到自己所在城市的机会,精心安排了一次约会。她将“嫌疑人”安排在高级的星级宾馆,她甚至作好了与“嫌疑人”一夜情的准备,所有话语和心情都在为最终目标作准备。然而一夜过去了,两夜过去了,她和“嫌疑人”都没有能够逾越理性的界限,他们彬彬有礼,一次次坐失良机。最后“嫌疑人”不辞而别,留下一点淡淡的惆怅和略带苦涩的回忆。
  这个有关欲望和道德的故事,本来可以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但作者却没有在二者之间作简单的臧否,而是以求实和客观的态度,着力表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同时也表现出话语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区别。作为自然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各有其特殊意义,也应各有其合理的生存空间,简单地非此即彼,以此代彼,均无可取。人性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动物性的一面,合理的欲望冲动不仅不会给社会造成破坏,相反可以成为创造的动力。正如弗洛伊德所研究的,力比多往往是艺术产生的根源。而社会性却是文明社会得以运行的保障,是对自然人性的规约,否则各逞其欲,这个社会也将不成其为社会,此正体现了周作人《人的文学》中所表现的观点,既承认自然人性的合理性,又不否认理性的价值和意义。人既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也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二者的结合才是合理的人性。
  也许这篇小说还有对虚拟的话语空间和道德惯性的思考。现实中的苏小姐和“嫌疑人”是富有教养的社会人,他们一方面因为陌生而略显拘谨,一方面也在精心维护某种公共的社会秩序。苏小姐和“嫌疑人”一旦用网络语言聊天,就充满了机智和幽默,而一落入现实,他们就像戴上了一副无形的面具,显得极不自然。话语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一个比真实世界更富诱惑力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主人公既有一种安全感,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语言潜能,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这个世界其实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与这个世界相比,话语世界似乎反而更真实,语言的手将自己剥得一丝不挂,现实在它面前反而显得格外虚伪。可是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规则,就像在游泳馆里看比赛不妨穿比基尼,而大街上穿比基尼究竟有伤风化;跳舞场中男男女女可以搂搂抱抱,而在会场上与陌生异性搂抱可能会被视为流氓行径,至少是神经不正常。这就是苏小姐和“嫌疑人”在公众场合为什么放不开的理由。他们既然是有教养的人,他们就不会随便扔掉道德的外衣,将自己一下降格为禽兽。这就是道德或教养的惯性,而这正是文明社会赖以运行的规则,并不能轻易否定。须一瓜没有否定什么,也没有片面肯定什么。她既不是道德保守主义,也绝不主张性解放。她只是呈现,呈现出人性复杂的风景,如何观赏则是读者自己的事。
  该小说把握人物非常到位,人物心理刻画细腻逼真。细节选择非常精当,比如对一桩所谓强奸案的反复讨论,不仅刻画了人物,同时还别具象征意味。小说还借助近似于挑逗的网络语言,营造出欲望气息浓郁的话语空间,既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在轻松谐谑的氛围中,让读者感受网络时代的生活真实。但谐谑不是目的,作者立马引人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结构上,小说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适量配制,穿插重叠,在增强小说叙事张力的同时,更收到对比互补的艺术效果,颇有余味。
  
  夏元明,男,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湖北黄冈。

欲望叙事的成功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