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原名赵振开,一九四九年生于北京,现旅居国外。北岛是朦胧诗的中坚,其主要作品有《陌生的海滩》(1978)、《北岛诗选》(1986)、《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开锁》(1999)等。
《太阳城札记》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此诗颇能代表北岛的风格,朦胧晦涩。研究北岛者多矣,也有不少评论文字,但大多空泛不切实际,未能帮助读者欣赏北岛的艺术。今试为之解读,明知是冒险,但或能予读者些须启发。果如此,则于愿足矣!是为序。
“太阳城”,大概是虚拟的,没听说哪座城叫太阳城。“太阳城”即充满阳光的城。文化大革命中,太阳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太阳指领袖,“太阳城”大约是领袖居住的北京城。如这样的理解不错,则此诗可能写于一九七六年以前。太阳又指光明和幸福,“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当时的宣传就是如此。然而十年动乱,全国上下阴云密布,民不聊生,无光明、幸福可言,则“太阳城”当系反讽。
生命
太阳也上升了
北岛等朦胧诗人的诗所以难懂,一个重要原因是诗题与诗句间的联系比较曲折隐晦,诗题是此,诗句是彼,二者似不相联属。这在习惯明晰的诗作的读者看来,简直是一种折磨。比如《生命》,题目是“生命”诗句却扯到太阳,二者之间似无明显联系。其实读者只要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生命与太阳之间的隐喻关系,生命离不开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上升,喻示着生命的茁壮。但仅作如此联想不能算懂得了这首诗,这首诗真正令人困扰的地方是那个“也”字,“太阳也上升了”,这个“也”字似乎大有讲究。“也”字可以表示相似,“甲如何,乙也如何”,甲、乙完全一致。但“也”字如重读,则与一般客观判断不同,而带上了一种感情色彩。北岛在这里用了一个“也”字,是客观陈述,还是情感表达?显然是后者,因为如果是客观陈述,“也”字可以省略,“太阳上升了”即可,表明生命就是上升的太阳。但这样说似乎没有什么意思,如此常识性的东西,何劳诗为?所以是后者,后者隐含了思想感情,才合诗道。但“太阳也上升了”有什么思想感情呢?我以为是一种欣喜之情,一个摆脱了生活的重压,刚从阴霾中走出来的人,乍见太阳,有一种欣然意外之感,并同时体味到生命的美好。“呀,太阳也上升了!”多么美好!感受到太阳的上升,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快乐,这里面有一种奇妙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直觉,是潜意识,北岛写的就是生命的直觉和潜意识。理解了直觉和潜意识,等于掌握了打开北岛及其他朦胧诗人的一把钥匙。
爱情
恬静,雁群飞过
荒芜的处女地
老树倒下了,戛然一声
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
如果说《太阳》一诗尚有迹可寻的话,《爱情》则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题目是“爱情”可诗句并无只字涉及爱情,这是怎么回事?注意,这是诗人故意耍的花招,诗人是用隐喻的方法暗示自己对爱情有体验。说到喻,自然要找到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不相似无以喻。但相似点有时很明显,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时却很隐晦,特别是某种情绪的曲折表达。《爱情》一诗题目与诗句间似喻非喻,相关性多于相似性,跨度很大,需要读者的想象予以弥合。从诗句看,“恬静”很难与爱情挂上钩,不能说爱情是恬静的。故这个词的指义尚不明了。“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开始透露了某些消息。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是一般的鸟,而是传递消息的信使,“雁足传书”,雁与青鸟有相似之处。“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爱情之鸟,专司爱情之职,雁却没有那么专业,但也兼职为恋人们牵线搭桥。故旧诗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总能引发恋人的相思之情。“处女地”是未开垦的土地,加上“荒芜”,隐喻诗人尚未觉醒的情感。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爱的信号已经传来,在一个恬静的夜晚。原来“恬静”是对一种场景的描写,一种气氛的表达,也是一种心境的写照。诗人接到爱情信号之前是恬静的,而之后呢?“老树倒下了,戛然一声/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老树倒下”意味着一种震动,意味着平静的被打破。“戛然一声”与“恬静”形成强烈对比,具有一种刺耳的效果,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爱情”不是诗人所希望的爱情。“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咸涩”多半用来形容眼泪,“咸涩的雨”指泪雨。泪雨飘飞,是不幸爱情的结局。如此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是造成强烈情绪冲动的悲剧,这里是否有什么隐曲?也许没有,诗人不过“如实”记录了一次爱情的体验。也许别有用心。这要联系到时代,联系到没有光明的“太阳城”,则这种体验正是一种荒诞岁月的人性扭曲。在那种非人的年月里,谁能欣然接纳爱情?特别是像北岛这样的“危险人物”,爱情对他不啻一次灾难,他岂可沉醉其中?
这首诗意境优美,深沉而内敛,是北岛的一贯风格。
自由
飘
撕碎的纸屑
什么是自由?这可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十分专业的知识。按照百科全书上的解释,自由可从哲学和政治的不同角度予以理解。哲学上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人只有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政治意义上的自由众说纷纭,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自由相对于奴役、专制而言,与人们的权利有关,如人身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以及契约自由、贸易自由等。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自由观。
北岛的《自由》一诗不是给自由下定义,北岛不是写哲学论文,而是写诗,写诗就离不开意象,北岛是用意象来表达他对自由的理解或者说感受。北岛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意象,一个是动态的“飘”,另一个是“纸屑”,因为飘是纸屑的动态,两个意象实际只是一个:飘动的纸屑。飘动的纸屑与自由有什么关系?自由自在。纸屑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飘,不是自由是什么?纸屑与自由间仿佛是一种纯然的比喻关系。但这只是表层。深一层理解,则“撕碎的纸屑”中“撕碎”二字不容忽视。“撕碎”是对整体的破坏,是一种原有状态的解体。诗人通过这一意象似在告诉我们,所谓“自由”却需要付出破灭的代价,“自由”原来也是不自由的。并且诗人将“飘”字独立出来。固然在突出纸屑飘动的情态,但其深意恐怕在于:飘也必须借助于空气的浮力,飘也有所依凭,不可能真正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表面的“飘”实际是被空气所左右着,毫无自由可言。这令我们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大鹏虽然抟扶摇直上九万里,海运将徙于南溟,终于有所待,不是真正的自由境界。真正自由是一空倚傍,无拘无束,这当然是只有至人才能达到的境界。《自由》一诗也许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单纯从哲理的层面揭示出自由的相对性,二层是从现实的层面反讽现实生活中的自由的虚幻性。联系写作时代,后一种理解并非不可能。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诗人的一丝冷笑。
孩子
容纳整个海洋的图画
叠成了一只白鹤
海洋是宽阔蔚蓝的,蓝色是纯净而富于幻想的,北岛十分喜爱蓝色的大海,在他的诗中,海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意象。“如果大地早已冰封/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走向海//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就让我们面对着海/走向落日”(《红帆船》),“海底的石钟敲响/敲响,掀起了波浪”(《八月的梦游者》)。早在一九八六年,王干就指出:“表现瞬间,北岛的语言有一个大致的定势和弹性。每个诗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自己独特的‘符号’。北岛诗中经常出现一系列意象,像‘黎明’、‘海’、‘鸽子’、‘蒲公英’等,似乎是一种理想、希望、热情、青春的象征,总有一种透明感或淡淡的光晕,而‘乌云’、‘河水’则代表了反动或卑鄙的势力,‘石头’似乎是传统的化身,‘云母’、‘土地’好像又是一种历史的抽象,它们组成了一定的系统,往往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绪,是一种心灵的感应物象。”(《历史·瞬间·人—论北岛的诗》,《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王干所见极是。《孩子》一诗意在写孩子的天真、纯洁、富于幻想、热爱自由,故选择了海,选择了白鹤。白鹤因其白,故也是纯洁的象征,鹤在传统文人那里又是高雅不俗的形象,“梅妻鹤子”宋代诗人林和靖就特别爱鹤。日本的孩子喜欢折千纸鹤,无非也是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将一幅海的图画叠成白鹤,这本是孩子的行为,然而这一行为里却有孩子的天真、可爱。用对象的某一富有特征的行为表现对象的特质,精到传神,且富于想象,是这首诗成功的重要原因。
[##]
姑娘
颤动的虹
采集飞鸟的花翎
姑娘是美的,古往今来姑娘就是诗人歌颂的对象,北岛也不例外。诗人们竭尽全力表现姑娘的美,将姑娘比喻成各种美好的事物。“芙蓉如面柳如眉”,“桃花一簇开无言,可爱深红爱浅红”,“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不一而足。北岛也写姑娘,写姑娘的美,用了两个比喻,一是“虹”,一是鸟的“花翎”,都是至美的事物。“虹”而且“颤动”,“花翎”而且是“飞鸟”的,这就在美之外还添上了媚。朱光潜说:“另一种暗示物体美的办法就是化美为‘媚’(charm)。‘媚’的定义是‘流动的美’(beauty in motion),……”(朱光潜《诗论》P16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9月版)“化美为媚”,废名、沈从文、汪曾祺都是高手。沈从文写翠翠的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边城》)这“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便是媚。北岛用虹形容姑娘,再加一个“颤动”,美便变成媚了。但北岛又似乎并非真的在写姑娘的美,美而如虹,这美似乎颇有几分虚幻。并且飞鸟的花翎也只是取悦异性的工具,并无多么丰富的内涵,北岛对此未必满意。本是虹,还要采集飞鸟的花翎,画蛇添足,物极必反,自在的美反而受到损害。所以我从这首诗里仍然读出反讽意味,我以为“反讽”是该组诗的主要特征,这从总标题就定格了的。
青春
红波浪
浸透孤独的桨
北岛喜欢用红色意象象征青春,除《青春》之外,还有《红帆船》: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路,怎么从脚下延伸
滑进瞳孔里的一盏盏路灯
滚出来,并不是晨星
我不想安慰你
在颤抖的枫叶上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来自热带的太阳岛
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
而背后的森林之火
不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
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
走向海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走向落日
不,渴望燃烧
就是渴望化为灰烬
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
你有飘散的长发
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作为一首表现青春不屈的诗,“红帆船”便是青春的象征,青春不愿自欺欺人,而决心以礁石的姿态面向大海,渴望燃烧。《青春》与《红帆船》具有相似的性质,所不同的是本体、喻体被倒置了。《红帆船》题目是喻体,诗句是本体,《青春》题目是本体,诗句为喻体。但表现的情感却有某种共同性。红是鲜血的颜色,是热情的象征,波浪更是激情的写照,“红波浪”正是青春的隐喻。“孤独的桨”是青春体验,也是对时代的感受。“孤独”二字标示出诗人茕然独行的形象。“浸透”是程度,波浪浸透孤独的桨,全诗给人一种凝重滞缓之感,可见青春之旅之艰难,也可见孤独航行(追求)的执著。“红波浪”和“孤独的桨”形成一种对比,一边是革堂 ?澎湃,一边是孤立无援,强弱反差造成一种情绪的张力,引发人们对时代的反思。这种诗艺杜甫最擅长:“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就是在强烈的时空比照中展示出王昭君的悲剧性格,成为描写昭君出塞的绝唱。
艺术
亿万个辉煌的太阳
显现在打碎的镜子上
这是一首表达作者艺术观念的诗,是关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看法。诗人认为生活是太阳,艺术是折射太阳的镜子,这是一种反映论艺术观。以镜子喻艺术,大概始自柏拉图,柏拉图《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中说:“你马上就可以试一试,拿一面镜子四方八面地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一切东西。”“我想画家也是这样一个制造外形者。”(朱光潜译《理想国》上P24,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柏拉图写到镜子和太阳,北岛也许受了他的启发。
反映说是古希腊诗学的中心命题,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二人均认为艺术是模仿。亚里士多德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摹仿的本能’,另一个是‘音调感’和‘节奏感’—笔者注)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罗念生译亚里士多德《诗学》,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P48—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又有不同。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是蒙骗人的,故理想国应将诗人驱逐出去。柏拉图从他的理式说出发,认为万物各有一个理式(即概念或普通的道理),而万物不过是理式的模仿,故工匠制造器物只是外形上的制造,“他既然不能制造理式,他所制造的就不是真实体,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P25)而艺术更是对外形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说,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P30)与柏拉图否定艺术可能揭示本质相反,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特性就在于通过个别以显示一般。亚里士多德反对将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二分,而是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一般寓于个别,个别显现一般,并没有独立于个别之外的一般。应该说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有道理。基于此,亚里士多德说:“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给人物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亚尔西巴德(雅典政治家和军事家——笔者注)所作的事或所遭遇的事。”(P60-61)
北岛似乎倾向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个别揭示一般。“打碎的镜子”所折射的“亿万个辉煌的太阳”,依然只是一个太阳,就像朱熹说的“理一分殊”、“月映万川”,理是一个理,但表现可以千差万别,万川所映的万月,其实还是一个月。于此可以见出年轻北岛的哲学素养。
人民
月亮被撕成闪光的麦粒
播在诚实的天空和土地
人民是什么?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以土地比人民是常见的比喻。北岛却别出心裁,将人民比成麦粒,并且是月亮一般闪光的麦粒,它们播撒在诚实的天空和土地,像月光,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仿佛空气。这种二度比喻不仅揭示了人民的特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民间立场。“月亮”作为第一个喻体,揭示了人民温和、善良、纯洁的性质,它不是太阳,可能成为残暴的君主,它是母亲,总唱着温和的摇篮曲。月亮是母性的,人民也是母性的,二者具有同质同构关系,所以历来有人民母亲的说法。麦粒是朴素的,然而又是实实在在的,同样是人民的品质。用麦子比喻人民并非只有北岛,九十年代的海子更是麦地的杰出歌手,麦子和麦地成了海子的精神家园,是父亲,是生养他的土地,是人民,是魂牵梦绕的苦难。海子写《麦子熟了》《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等诗,一往情深地倾诉着对麦子的感恩,如《麦地与诗人·答复》:
[##]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海子自己俨然成了一颗饱满的麦粒,但不知道他是否在北岛那里获得了灵感。
月亮般闪光的麦粒,播在诚实的天空和土地,诚实一词在此获得了超出语词的一般意义。诚实一般指不说谎,不欺骗人,这自然也是人民给我们的印象,月光是照临万物的,无所偏私,这便是一种诚实,但这种诚实里还包含着宽厚和仁慈,包含着贫瘠和随遇而安,这又使人联想到我们人民的现实生存处境,并从中读出诗人的同情、赞美和崇敬。我以为诗歌情绪正是在这种不经意中悄悄升华,这不是一般廉价的歌颂,而是诗人与人民之间的向内牵连,平淡处有至深的感动。
劳动
手,围拢地球
劳动与手的关系,好像马克思就论述到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首先是劳动创造了手。马克思的观点也许值得质疑,不是劳动创造了手,应该讲劳动是手才有的机能,是人这个物种特有的行为。马克思似乎颠倒了因果。
劳动是手的行为,劳动的目的呢?大概是“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这是毛泽东说过的话),地球代指自然。但这似乎将劳动狭隘化了,仿佛除了手工劳动和体力劳动,便没有别的劳动。
但是作为诗,我们并不在意劳动的性质,劳动是否是手的行为,而是诗句里面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围拢地球”,“围拢”一词颇有意味。劳动与围拢似乎有距离,并且地球那么大,岂是手可以“围拢”的?显然这是一种超常规表达,既是超常规,意蕴就尽在其中。无疑,“围拢”一词是夸张,夸张的目的是赞美劳动的伟大,同时“围拢”是一种轻柔的动作,渐渐地、缓慢地合在一起方为“围拢”,我觉得这个词与“拥抱”似乎有相似之处,但“拥抱”过于热烈,不及“围拢”亲切自然。将劳动予以夸张,同时又减轻其强度,我以为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热爱。热爱劳动便是热爱生命本身,这与当时流行的战天斗地的口号迥异其趣。
命运
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部很老的谜语书,书中收录了很多古老的谜语。成书的具体年月不详,书中未注明,各类史书上也没有记载。
这是现存的最老的一部谜语书,但肯定不是人类的第一部谜语书,因为此书中谈到了一部更为古老的谜语书,并说那书中曾收有一条最为有趣而神奇的谜语。书中说,可惜那部更为古老的谜语书失传已久,到底它收了怎样一条有趣而神奇的谜语,业已无人知晓。
书中说,现仅知道这条谜语有三个特点:一、谜面一出,谜底即现;二、己猜不破,无人可为其破;三、一俟猜破,必恍然知其未破。
书中还说,这似乎有违谜语的规则,但相传那确是一条绝妙的、非常令人信服令人着迷的谜语。
(《我与地坛》)
史铁生曲折迷离地讲述的谜语,实际指的是命运,命运是个谜,不可捉摸,猜得透又猜不透,十分令人困惑,但又诱惑人去猜。史铁生一生都在猜这个谜语,所有人都用一生的气力猜这个谜语,但至今未有统一答案。这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谜语啊!
北岛也猜了这一谜语,北岛的结论是什么?是“随意”,“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毫无目的可言。随意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不可理喻,但随意中又有某种必然,为什么这个孩子要在这一刻敲打栏杆,为什么栏杆要在这一刻敲打夜晚?难道不是冥冥中有谁安排?这真是《红楼梦》里说的:“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到底有还是没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看来“随意”二字说了等于没说,不能作为命运的标准答案。
但说了终是说了,以诗的形式言说毕竟创造了美。“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一实一虚,想象奇特。而且两个句子以顶真的方式构成,整齐对称,自有一种整饬之美,有利于将诗意强化。依我看,这样的诗可与卞之琳的《断章》比美。
信仰
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
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
关于“信仰”《辞海》上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信仰是极其庄重的事情,怎么与羊群、牧童扯到了一起?
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的羔羊,温和驯良的羔羊是乐意顺服上帝旨意的象征,故“羊群”即芸芸众生。“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溢出”一词见其多,“绿色的洼地”可指代世俗生活。“牧童”是牧羊人,代指上帝,“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仿佛是指上帝对人类的放牧,“单调”一词透露出上帝意旨的空洞无意义。羊群和牧童的关系,即众生与上帝的关系,上帝畜牧众生,众生听命上帝,这是教义。然而在北岛的诗里,这种关系似乎受到了挑战。羊群飘荡在绿色的洼地,富有生命(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生命即美。而上帝却企图以单调的牧笛祛夺众生的快乐,使其屈服于信条,显然有违生命的原则,则诗中自然流露出对上帝的不敬。联系拜神年代对“信仰”的迷信,就可以知道北岛此诗的用意,此与《回答》的怀疑精神相一致——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和平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
那支老枪抽枝、发芽
成了残废者的拐杖
列夫·托尔斯泰有部长篇小说叫《战争与和平》,“战争”“和平”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有战争就没有和平,有和平就不应该有战争,所以北岛在《和平》里说“那支老枪抽枝、发芽/成了残废者的拐杖”,杀人的武器成了残废者的拐杖,这便是和平。
但是这样理解《和平》一诗仍嫌肤浅。战争固然是和平的敌人,但什么导致了战争?当然,导致战争的原因很多,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伊之战竟然为了一个女人,这能有多少理由?但战争的主要罪魁应该是专制,专制是战争之源。想想历史上千千万万场战争,有多少不与专制相连?一部《三国演义》,打来打去,打得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蚤,千里无鸡鸣”,有哪个不是为了那个皇上的宝座?口里说的好听,“恢复汉室,还于旧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真的在替天下苍生着想?所以我尝说《三国》没有英雄,只有政客和军阀,《水浒》里的英雄才是英雄。所以反对战争必须反对专制,专制不除,和平不可能真正实现。《和平》第一句“在帝王死去的地方”,“帝王”就是专制的象征,只有帝王死了,和平的曙光才可能出现。这个道理当然不难领会,可在“文革”中要思考及此,并且敢于表露,眼力和胆量都令人钦佩。所以北岛不仅是艺术的开路先锋,也是思想上的先行者。
还有“那支老枪抽枝,发芽/成了残废者的拐杖”,“成了残废者的拐杖”颇值得注意。仅仅是没有战争还不叫和平,而必须热爱生命,尊重人性,这才是和平的要义。从《和平》一诗我们可以感受为什么说“朦胧诗”的价值观是人本主义。
祖国
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
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
“祖国”是诗歌常写的题材,歌颂祖国、眷怀祖国的诗历来不绝于耳,优秀的如闻一多的《忆菊》:“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诗人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对祖国的感受比一般人强烈,所以“爱国主义”常常是诗歌的主旋律。
但北岛的《祖国》似有不同,北岛不是一般地赞美祖国,而是透过祖国这一题材表达某种忧患意识。祖国在哪里?祖国应该镌刻在每个爱国者的心中,现在“祖国”却只是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成为一种标识和符号。盾牌是干什么的?作战用的,是抵御敌人的,是战士手中的武器,铸在盾牌上的祖国也许曾经有过光荣,是战士的血铸就了她的辉煌,也是她激励着战士为捍卫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战,然而现在祖国却被放置到博物馆,成了历史文物,并且靠着发黑的板墙,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风采。是什么导致了历史的褪色?诗人没有说,但诗人心目中的沉重却令人感动。
生活
网
《生活》一诗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谓“一字诗”,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讽刺者不以为然,认为如果这也叫诗,那诗未免太容易了。赞扬者却认为诗人用一个“网”字道出了生活的真谛,且溶入了情感,是千真万确的好诗。我倾向后者。
当然不同的人对生活的体验不同,北岛认为生活像“网”,我想是因为生活过于错综复杂。并且网是用来打捞的,芸芸众生岂不都在向生活打捞着什么?功名利禄,真理道德,各依人品而为。所以一个“网”字又写出了生活的多元。面对着生活的复杂,诗人究竟何所取?他在思考着。
《太阳城札记》既名之曰“札记”,自然很零碎,但零碎中仍可见出艺术和思想上的整体追求。“朦胧诗”的意象思维、人道主义、理性色彩、隐喻—象征系统,于此均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