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844

  

“课桌文化”杂感

◇ 兰天静云

  
  
  
  
  我在桌子上用铅笔写下“left:XX(意思是说还有XX天考试),”旁边煞有介事地补上一句: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来“彰显”我卓越的“文人气息”。但是,请从这些字挪开你的眼睛——这全是胡扯。不要以为在桌子上留下什么东西便是“胸有大志”,想当初,刚进高一校门,咱也是豪气干云地在桌子上写了一堆自勉的话。中国人说的,外国人说的,反正乱七八糟的就像满汉全席——远看煞有介事,近看一地鸡毛。话说在清朝,满汉不就是谁都不爱搭理谁吗?汉族的文人们,用文字或行为捍卫着“民族气节”,而满人们一边安慰着汉文人们,一边又鄙视着他们。而我们和桌子,就像清政府一边依汉人们稳天下,一边又不甩他们。哦,对不起,扯远了,我们还是说桌子上的字吧!我说我的桌子,中西结合,到最后混杂地我自己都恶心地看不下去了。“橡皮轻轻地去了,正如它轻轻地来,它拍了拍肚皮,留下橡皮灰的云彩。”终于桌面干净了,但我突然“犯贱”地发现,脸面太白也不好。就像现代人,尤其是用黑夜做底幕的时候,管他男的女的不男不女的都要在脸上搞点什么文章,太干净了终归不好,这年头,戴面具生活是一种时尚!
  咱心生愧疚啊,于是在中午放学其他人都走了以后,咱就贼头贼脑地去看别人的桌子,看得我是越来越自卑了,看看人家,什么“痛定思痛”、“坚持”、“天将降……”……当然,光这些多没意思,还有“我在她的泪中看到你的重量……”嚯嚯,好big的泪呦!还有什么“当爱不再被思念取代,我对你的爱不再”。还有一些画,比方一幅图上的人物画得很后现代,很摇滚,旁边赫然写着各科任老师的名字,学校的标志塑像被改成了亚历山大大帝和自由女神像的结合体,不过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一张被涂得分不清本色的桌子,上面列满了黑漆漆的死神和骷髅……
  不过,最能够体现我们“本色主义”的,就是与上面长袖酸腐文人形成强烈对比的重金属rocker了!什么“老子灭了你!”“你XX的滚出我的世界!”“骂不死你我就吐口水淹死你”“不相信他的谎言”“凭什么古人写错字叫通假字,我把它更正,老师让我把错字抄了50遍!”等等等等,千奇百怪,乱七八糟,异彩纷呈!最搞笑的是两张离得很远的桌子上居然拼出了一段完整的对话:
  “天,灰色”“烟雨朦胧,如我眼中弥漫的雾”
  “因被谁思念而泪流?”“为什么不是我?我不甘心……”
  “身红尘色”“我要搓掉红尘沾染的尘埃”
  额,我实在是想拥抱这两位风格完全不同但心有灵犀“不”点通的同学……
  突然想给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却绞尽脑汁想出个俗气的“课桌文化”。我发现同学们在教室时,都会拿本书或别的什么掩住桌子上的字。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发现某淑女的桌上会留下不堪入目的字句,平时最疯狂的人也会写下最缠绵柔情的诗词。我们都把真实的自己以某种形式掩饰。不必害怕别人揭开你的面纱,因为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并只认识蒙着面纱的你。因为大家“彼此彼此”,所以人们对这种现象也就置若罔闻了。
  也许我们是真的写下了一生有意义的话,可是一般越是留在桌上的,我们一般越是无法达成。因为我们内心的力量不足以抵制一些外来的诱惑,所以我们希望借助一种“提示板”的工具告诉你每天应做的事。一般而言,在某一瞬间,你会被奋起,但过了那一瞬,你也许就会忘记。因为你晓得,你的桌子会提醒你,所以你心里也许仅有的一点内心的力量也会被随意丢弃——你太相信物质,而不去捍卫一颗坚强的心。于是就出现一些很雷人的现象:你都高三毕业了,桌子上还会找到高一留下的“还有XX天终考”。这些句子仍旧留在桌上,你却青春不再。毕竟桌面不是自动日历,告诉你时间的流逝。它皮肤上字迹的变动,从根本上来讲,是你的眼睛连同心的变动。想起来了,换个日期,换个心情,改一改,提示着你心境的改变。想不起来,就让回忆永远停留在某个提示或某个心情上,不过大家这时都只是玩玩罢了!
  玩嘛,谁不会?所谓“课桌文化”也不过是某人的缩影。说要杀谁,一定杀不了,学校的塑像也不可能半亚历山大半自由女神,XX天也许在几年后会变成“0”,有些人也不一定会“滚”出你的世界。如果“课桌文化”终成为现实,那么坚强,顽毅的心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不是说让你努力去灭了谁或怎么样啊!
  特别对于“自勉”类的课桌文化在家长会上倒是可以帮不少忙。有的家长看到这些后,得到一个结论:孩子是爱学的。桌子上的“鸟语”顺带被家长拿去鼓励孩子。于是,孩子们小小的心急速膨胀,膨胀,炸开,留下一地无法消化的硬邦邦的鸡毛梗。写“鸟语”的人成为了“鸟人”,成为纳西索斯,在极度“伪自恋”中无法自拔。于是,“课桌文化”愈演愈烈。
  每当这时,我总是无比怀念一个叫“树人”的小男孩,在桌上刻下一个重重的“早”字,在心中,也烙下了一个清晰的“早”字。或许,他是用刻的,我们是用“写”的才令结果如此不同吧!如果真是这样,我强烈建议学校换一批铁板桌,以便更好的留下我们的“锋然”之音。
  得,鄙人闲话扯了一通,也许我小题大做,也许我没事找事,所以请所有看完我文章觉得不爽的同学大胆地将鸡蛋芥菜扔向我——这年头物价上涨,我能捡到多少就捡多少啊!顺便请大家看我的桌子,我新抄了一句话:此地,钱多,人傻,速来。
  呵呵,一笑,一笑。
  
  学校:湖北十堰市第一中学
  导师:佚 名
  
  点评:课桌上的每个字构成了“课桌文化”,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者紧扣文题行文,生动地呈现出多种特色鲜明的课桌语言。此外,文章的语言犀利流畅,一些比喻也新奇有趣,于嬉笑间尽显学习生活中的趣味。若文章后半部分的结构层次更加清晰明朗些,则会更好。(枫月)
  
  

“课桌文化”杂感
目录

  •  / 王蒙
  •  / 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