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的《过河》是一篇颇有西部传奇色彩的散文。作者骑马准备过河,使尽种种招数马却始终退缩不前。正当作者山穷水尽,无奈放弃,准备把马寄放于附近的居民家中时,毡房中的一位80高龄,老病羸弱的哈萨克族老太太却轻松地帮助作者驭马过了河。
整篇散文一气呵成,毫无藻饰,却透露出一股坚韧、执着、强烈的生命力量。文章的看点有以下三处:
其一,开头之力。《过河》开头简洁、干脆、精巧、极有力度。仅仅两句话“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既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又把全文的核心矛盾和盘托出,毫不拖沓。非常符合好文章“凤头”的特点。相比于很多散文刻意营造出的充满诗情画意却离题千里的开头,本文的开头读起来有一种简单的神韵。
其二,对比之巧。对比手法贯穿整篇散文,并被作者使用得出神入化。
马的前后反应截然不同。在“我”尽力驾马过河时“他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作者三次说到这匹马是“愚蠢的马”。但在哈萨克族老太太驾驭马过河时,“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小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的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作者不禁感叹“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
老太太卧床的病态和驾马过河时的力量也形成极大反差。“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但当她骑上马背时,“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马儿的反应也侧面烘出老太太的驭马技艺之高,“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读到这里让人不禁起疑:这老太太和刚才毡房里的是同一个人吗?而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又用两个“扶”字,一个“吃力”再次提醒我们这个老太太还是起初那样的病弱。
“我”和老太太两个形像的对比更是文章的重点。我是一位年轻力壮的男子,但费尽心机却屡屡失败,甚至差点被马拽下水,十分狼狈。而老太太病弱不堪,仿佛已经入土半截,却能从容地骑马过河。
文章中几处精彩的对比告诉我们,并不是会骑马的人都可以成为骑手。真正的骑手并不是依靠力量和技巧控制马,他们依靠的是和马儿的精神相通、依靠的是自己强大的气场和内心的力量。
其三,文笔之蕴。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对老太太的敬佩,但是我们却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惊叹与景仰。作者是通过气氛与意蕴表现人物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有人说:“本文中作家的感情是一种经过冷处理的炽热。”其实这种炽热的感情是蕴含在简洁、凝练的文字背后的。文章的结尾处,老人在背后天山光芒的映衬下充满了生命之力、生命之光,更让我们欣赏到了天山雄奇、草原苍茫、潇洒激昂的一幅西部风情图。
本文的难点在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大漠瀚海、苍鹰烈马是周涛作品中最常见的意象,在《过河》里也有着这种意象。作者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哈萨克族老太太,写的是西部人民的生命之光,赞颂了一种顽强、坚韧的生存意志和生命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强力挑战和豪迈精神。《过河》为我们掀起了西部风土人情的一角,让我们对西部历史文化乃至民族历史文化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内容。
2.文章题目为《过河》,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篇幅写自己过不了河?
3.“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米。”请说说这句话好在哪里。
附:参考答案
1.作者骑马准备过河,用尽招数马都不配合,正准备放弃时,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却轻松地帮助作者骑马过了河。
2.写作者过河之难为后文老太太轻松地骑马过河埋下伏笔。作者年轻力壮却驾驭不了马,和老太太年老体衰却可以轻松驾驭马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老太太的骑术之高超,也告诉我们真正的骑手并非是依靠力量,而是依靠精神。
3.这是一段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河水在冬日阳光下的平和、宁静,表现出过河并非难事,反衬出马对河水的深度恐惧。为下文作者难以驾马过河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