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第3期 ID: 401860

[ 夏元明 文选 ]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 夏元明

  1.《红楼梦》的开篇
  《红楼梦》是一部煌煌巨著,70余万言(包括后40回),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像这样一部纷繁的小说,应当从哪里叙述起?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红楼梦》的开局其实有三次。
  第一次是“此开卷第一回也”至“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之前。说是开篇,不如说是回前批语。所讲,是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和为什么要用“假语村言”。中心似乎是说“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以及作品的主旨,不过“梦”、“幻”二字。这些话到底是作者的自述?还是读者的评点?我不是版本专家,弄不清楚。也许作为阅读提示更恰当。
  第二次是从“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开始,讲的是石头的故事。这个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是女娲氏炼石补天剩余的一块。因为经过了锻炼,自然具备了灵性。无材补天,自怨自艾。后请一僧一道携入尘中,于诗礼簪缨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烟柳繁华之处走了一遭,后又回归青埂峰下。被一个空空道人看见,抄录了石上的文字,变成了《石头记》传奇。这一节倍受重视的至少有两点,一是《红楼梦》主人公宝玉和黛玉的前世,也就是“木石前盟”的故事;二是作者的小说观念。最后吟出一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谁解者,大约不单是作者的情感寄托,也包括艺术追求吧?几百年来,解者不少,但真能悟透者有几人?真的不幸被作者言中。
  而《红楼梦》的真正开端,恰恰是甄士隐的故事。
  甄士隐算不得全书的主角,就是他的女儿英莲(香菱),也排不上座次。可为什么全书竟要从这里开篇?值得细玩。
  其实,《红楼梦》有许多条线索,犬牙交错,纷繁复杂,处处都是结点,处处都可撒开网来,叙述最不易把握。这些线索,以世界论,既有现实中的人世,又有太虚幻境的仙界。以人物论,既有宝、黛、钗等主要人物,又有金陵十二钗等次要人物。以线索论,既有宝黛爱情,又有贾史王薛的家族史,还有官场险恶,等等,不一而足。可这些复杂关系究竟从何而起,方能顺理成章地讲述?才能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好,甄士隐是个绝佳的结穴。甄士隐于故事分量虽然不重,但从写作的角度却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这一点容我慢慢道来。
  首先,甄士隐可以联系真、幻两个世界。真者,现实人世;幻者,僧道二仙、太虚幻境等。当然,书中有提醒: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不要以为现实是真的,其实不过是幻;不要以为幻境是幻的,说不定隐着世间万物的真谛!真、幻、有、无,谁能分辨得清?迷者自迷,悟者有几?这也是全书的要害。但从写作的角度,如何将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连通起来?通检《红楼梦》中人,唯有甄士隐可当此重任。甄士隐虽然不过是一般乡宦,但却也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性情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有常人难比的悟性。正是他,才可以于梦中识得通灵,于梦中听得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夙因前缘。他既可以将读者引入神仙世界,又可以轻松将叙述转到现实中来。所以他是一个最方便的穿插连贯的人物。换一个人,比如贾宝玉,虽然他后来也神游了太虚幻境,识得金陵十二钗的册子,但那是后来的事。小说如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写起,不仅唐突,前面很多的细节还得回叙,所以贾宝玉不是最好的人选。何况贾宝玉即使能够进入太虚幻境,也只是以一个观者的角色出现,不可能悟出玄机。后面的游历就可以证明,警幻仙姑的良苦用心,以及所说的莫名其妙的话,他皆不能洞彻。宝玉不行,其他人物更不可以。而如果从冷子兴演说开始,则未免太实,读者未必有阅读的期待。所以甄士隐的安排是独具匠心的。
  第二,以甄士隐开篇可以暗示主题,引领全书。《红楼梦》主题是什么?专家们各有分析,意见歧出。但比较统一的一点就是“幻”,就是那一僧一道的“好了歌”。曹雪芹是翻过筋斗的人,翻来翻去,见过那么多的苦难悲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若要好,只有了;只有了,才是好!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而呼吸领略者,独宝玉而已。”宝玉呼吸领略了,最后怎么样?悬崖撒手,遁入空门。甄士隐经历了失女之痛,又经历了失火之灾,还经历了老丈人的白眼,最后在“好了歌”的点化下,翻然猛醒,作了“好了歌注”,随那僧道飘然而去了。这就很有意思。我们可以这样说,甄士隐的故事虽然与贾宝玉的不尽相同,但以其幻灭性质,二者并无区别。将甄士隐的故事,看作为贾宝玉的故事,或世人故事的一个缩影,未为不可。而这个主题的提示,也是其他人物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方便抽取叙述线索。甄士隐虽然与小说主人公未发生直接关系,但暗地里,他却正好是个交结点。他从梦中识得通灵,听取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则是与宝、黛发生了关系。而寄居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正是得到了他的资助,才有第一次腾达的机会。贾雨村又是黛玉的老师,日后携带黛玉进京,这又是现实关系之一种。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日后成了薛蟠之妾,则又与薛家发生了关系。且英莲的案子还是雨村审的,其关系又多了一层。这还是明的关系,暗的还有很多。比如雨村吟诵的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雨村表字时飞,而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宝钗。难怪有人将雨村和宝钗编成了故事!还有“好了歌”所说的人生四种情形,都可以一一在书中找到对应,说是暗示也未尝不可。这又是别的人物所牵扯不出来的。
  长篇小说的开头应该说是一个难题,开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关系到叙述的自然流畅。中国几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其开头各有千秋,但最好的还是《红楼梦》。《金瓶梅》是讲道理开头,《水浒传》是说历史,《三国演义》感叹兴亡,《西游记》直接切入主人公的出生。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以其开篇的大气,伏笔之多,从容但也陡峭,笼括主旨等方面而言,还得首推《红楼梦》。我看脂评,希望看到从宏观角度谈论《红楼梦》开篇的文字,可惜没有。脂评尽在小处发议论,不及金圣叹更具艺术眼光。我自然更没有艺术眼光,所言不过是一点肤浅的体会。但即使肤浅,也可能引发读者从叙事学的角度细读《红楼梦》,那正是我所期待的。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