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847

[ 李印 文选 ]   

竹海听心

◇ 李印

   这是一片竹的世界,观察这一方清翠的世界,聆听心的歌唱,认识自我,超越梦想,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
  ——题记
  淡淡清风,斑斑竹影,这里是一片竹子的海洋,盈绿拥翠,满眼生机。蓝天如洗,泉水淙淙,这里是梦的天坛,远山吐翠,碧水含情。这里就是竹子的世界,湖光山色,绿波无垠,泉水湾宛如泊在湖面上的一片荷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宛如仙境,但竹林深处归来的老农,碧水泉边嬉戏打闹的孩童,又让我们感觉到人间的气息。这里不是仙境却胜似仙境。这里有广阔无垠的竹海,有悠远甘甜的山泉,更有集天地精华而孕育的丰厚人文气息。
  行走在这样一个世界,常常为这里的一种生命景象所打动,那就是茫茫竹海中的竿竿翠竹。微风吹来,一层层的碧波随风摇曳,彷佛一首久远而渺茫的古曲,霎时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题竹》中写道:“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气吹朱夏转,声归碧霄寒。”置身于这样一片竹海,竹子的世界,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这首诗,看着眼前,竹叶葱茏,碧波万顷,微风出来,风中万竿攒动,森然作响,这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这杆杆翠竹是坚韧而灵动的生命,在它悠长的清音里,别有一番韵味。这杆杆翠竹是泉水湾舒展大气的图画,是涓涓泉水忠实的伴侣,更是这一方世界的精神灵魂。
  一杆杆的翠竹,是一种清雅的生命,平和的风景。在这片竹海之中,杆杆翠竹,相依共存,满山遍岭地生长,一起把生命的青烟翠色延伸到天高地远,一起构成一片竹子的海洋。翠竹摇风,在这方世界山水间挥扬起了生命的灵动。萧萧竹林,淡淡清风,充满着诗情画意。曳曳竹影,淅淅雨声,不知使多少文人们禁不住挥毫泼墨,诗兴大发。有人说,有竹的地方,就有文人,就有文化。确实如此,竹子就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士子的灵魂,是一代代文人们心灵的归属。苏轼爱竹,郑板桥爱竹,李渔亦爱竹。意气风发前程似锦时爱竹;仕途坎坷,前路茫茫时亦爱竹。竹子的身上孕育着两种人生的境界:它象征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入世精神;也代表着虚静、孤高的出世精神。竹子完美地将出与入的精神完美地融合,而这常常也是士人们常常面临的两难境界。因此,竹令历代文人们推崇和喜爱。
  “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云霄;莫道土埋节短,请见路后,立刺苍穹。”读着这些词句,我们能够感受到竹子身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意。竹子博大的胸怀,立刺苍穹的精神不正是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精神吗?一代代的士子喜欢竹,正是因为他们从竹子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他们喜欢的也就是竹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置身于万顷碧波的竹海,那杆杆苍翠挺拔的老竹,犹如披甲裹神的战士,是那么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然而,竹子虚空,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道家所说的“虚无”的境界,人应该蕴含虚静之心透过人世虚白,从而进入一种虚空之境。因此竹子也是一种“致虚极,守静笃”人生境界的象征。茫茫竹海,穹穹新竹,像是柔情似水的少女般温柔从容,这是翠竹柔和贞静的一面。但是竹子的柔和与贞静是冷的,她就像一位冷美人,是那么的孤高劲俏。从竹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份释怀,一份飘逸。漫步在这满山遍林的竹海之中,许多的事许多的人从我的脑海中划过,有娥皇女英那斑斑犹如带血湘竹的面庞,而最令我难忘的则是“竹林七贤”,清风徐来,翠竹摇摇。我似乎能够感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七贤在竹林中嬉戏饮酒的情景,他们没有被世俗的纷争所扰乱,是那么洒脱自然地寻找着那一份内心的宁静。
  置身于这样的一方世界,日日与竹为伴,观察这一片清脆的世界,让我们懂得更多。行走于这一片竹的世界,让我们倾听到更多心灵的语言。我们要学像这一片翠竹一样,斗志昂扬,奋勇拼搏。我们更应该学习竹子的那一份释怀与飘逸。观察竹子的世界,认识自我的心灵,竹与我似乎已经融为一体。
  
  李印,安徽科技学院学生。

竹海听心
目录

  •  / 王蒙
  •  / 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