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 毁城一座
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驻扎在江苏仪征城外。先行官派小校向主将请示行军路线时,正在与人交谈的主将默默地写了个“烧”字。先行官见到手令大吃一惊,但又想军令岂能更改。便下令每个人准备一把火,拂晓前烧城。到时烟焰冲天,哭天呼地。主将找来先行官,查问为什么烧城;但看了自己手令后大呼:“我之过,我之过!我把‘绕’字写成了‘烧’字,好端端的仪征城化为灰烬了。”遂请主帅对自己处以极刑。
一字之差 父母发慌
1999年元旦前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丰原乡在西安打工的王姑娘到西安两个多月后,给父母写了一封报平安的家信。信是这样写的:“我刚到西安打工时,见啥都怕,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特别是在方泉哥哥的帮助下,现在我的肚子越来越大了……”父母看信,大吃一惊。在母亲的催促下,父亲即日乘车来到西安。见面后才知是女儿无意中将“胆”字写成了“肚”,造成一场虚惊。
一字之差 痛失一场战争
1930年4月初,蒋介石与冯玉样、阎锡山在江南摆开战场,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原之战。战前,冯、阎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不料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进军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泌阳”,碰巧河南就有个地方叫泌阳,泌阳与沁阳一南一北相距数百公里。冯玉样所属部队接到命令,日夜兼程向泌阳进发,贻误了与阎锡山部队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使蒋介石得以从容调动军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近半年的中原大战,因多写这一撇,以蒋介石的胜利、冯阎联盟的失败而告终。
一字之差 书画跌价
1984年春,某三位书画家合作了一组名为《诗画屏》的四幅配诗画。其中第二幅所书的诗是宋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但由于书写者在署写作者的朝代时不慎将“宋”字写成了“唐”字,作者没有复查,出版社也没有明察,因此,赫然印着“唐·杨万里”的诗画便源源不断地印出来了。作品上市以后,明眼人很快指出了这一错误,于是导致原价2元8角的《诗画屏》无奈降价为1元出售。这一字之误,使书画家和出版社在声誉上和经济上都蒙受了重大损失。
一字之漏 险丧一命
据说有一年慈禧太后生日时,一位书法家给她的宝扇题写了唐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漏了。慈禧大怒,要处他死罪。在这性命攸关时刻,幸亏书法家急中生智,赶紧辨解道:“老佛爷息怒,小人是用王之涣的原诗而填的一曲新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慈禧听后转怒为喜,那位书法家才化险为夷,保住一命。
一字之差 反赔近千元
2000年3月,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某单位职工钟利福借李道山现金44000元,钟利福当场给李道山写了欠条,归还期为一年。到期后,李道山在多次催要无果的情况下,一纸诉状将钟利福告上法庭,并交纳诉讼费1810元。因李道山一时粗心,将被告钟利福的名字写成了钟利富。诉状发给被告后,钟利福提出答辩,其理由为“原告诉我的主体不对,我叫钟利福,身份证的名字为钟利福,而我的诉状为钟利富,故请求法庭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在庭审中,原告承认自己确实写错了被告的名字,侵犯了被告的姓名权,无奈之下只好撤诉,法庭准了原告的撤诉,但只退回一半诉讼费。李道山因一字之差,反赔905元,只好再次将钟利福起诉到法庭以讨要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