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819

[ 洪子诚 文选 ]   

曾经的梦想

◇ 洪子诚

  我上世纪50年代读中学、大学的时候,对未来曾经做过好多的“梦”,当然,它们大多数并没有能够实现。
  有两个梦想和音乐有关,另一个却是体育运动方面的。读高中的时候,很想能当个长跑运动员。出我们学校的后门,就是县城的环城马路。每星期有一两天的下午,总要和几个爱长跑的同学,绕着这条马路跑,一圈大概是四千多米。这个梦一直做到我在北京上大学的那几年。我参加了系里的长跑队,也经常晚上和清晨一个人到运动场练习。因为没有手表、闹钟,冬天有几次在操场跑了三、四千米回到宿舍,又上床睡了一觉天才蒙蒙亮。也和现在年轻的追星族一样,那时我很崇拜捷克著名的长跑健将埃米尔·扎托倍克。50年代初,他是第一个在29分钟之内跑完一万米的人。1952年的奥运会上,他获得五千米、一万米和马拉松3枚金牌。在50年代后期退役之前,总共18次打破长跑世界记录。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他的《扎托倍克谈训练方法》这本书。我们系里长跑队的训练,什么多组的快跑,什么加速跑、变速跑等,就是从他那里学来的。不过,说起来有点悲哀,老天并不一定就“不负苦心人”。由于体质等条件限制,即使经过多年努力,我的三千米还是从未跑进10分30秒以内。虽然以后一段时间也没有放弃长跑锻炼,但也就和当运动员的梦想彻底告别了。
  然后,我要说到另外和音乐有关的两个“梦想”。中学的一段时间很想当一名小提琴手,那个时候好像听过苏联著名的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和中国的马思聪的唱片。但是家里经济情况不很好,买不起小提琴。刚好班里一个同学有,便每天下午放学后到他家去练习。没有老师指导,我在音乐方面资质又相当差,缺乏灵性,练了有半年多,拉出来的声音,仍然让周围听的人心惊胆战、寝食不安。虽然同学说我可以把琴带回家去练,但我明白自己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只好作罢。
  再就是当一个歌唱家,至少是参加合唱团,这也是小的时候就有的梦想。小的时候,常跟家里人去做礼拜,印象最深的是教堂的唱诗班。四个声部交融所造成的那种和声效果,感觉非常奇妙,让我入迷。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进合唱团的愿望得到满足,我被吸收到学校新成立的少年合唱团里。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不久就解散了。因为生性胆怯,只是有时候在周围没有人的时候,偷偷地“练”上几“声”,对自己的歌唱才能,暗暗有些得意,觉得只是没有表现的机会。
  1961年我22岁那年大学毕业,留在学校教书。大概是63年吧,我当班主任的那个年级准备新年联欢。按照惯例,指导老师总会被要求表演节目,所以我提前一个月在宿舍偷偷准备。那天晚上轮到我出场了,我便走到场子的中央。静默片刻之后,就郑重其事地“引吭高歌”起来,唱的是当时正在流行的,由部队歌唱家马玉涛唱的那首歌:“马儿呀,你慢些走哎慢些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句未完,学生已经乱作一团,他们全不顾老师的“尊严”,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我当时才真正明白“前仰后合”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知道肯定出了问题,便低着脑袋匆忙逃回自己的座位。等我抬起头来的时候,还看到旁边直不起腰来的学生眼角笑出的泪花。多年以后,一个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没有忘记这件事。他说:“老师,您也不想想您能唱什么,选个《我是一个兵》什么的也就罢了,还选这样的‘高难动作’,又满口的潮州腔,‘马儿’舌头拐不了弯,‘慢’唱成了‘mang’,一本正经的样子……”
  年轻时候发生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点可笑,却值得珍惜。尽管许多梦想没有实现,但你曾经真诚地向往过,也曾经为此努力过,付出过心血。这样的经历对自己来说,始终是宝贵的。当然,也不是说我的梦想都完全失败,比如对文学的爱好,就坚持到现在,后来也成了我的职业。只是做出的成绩非常有限,和当初对自己的期望相距甚远。
  
  ※ 洪子诚,著名学者,代表作有《中国当代文学史》等。
  

曾经的梦想
目录

  •  / 王蒙
  •  / 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