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361

  

贫穷的左拉

◇ 李凤兰等辑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覃少平摘编)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人生比作运动会,把抱有不同生活目的,有着不同追求的人,形象地概括为四种人:竞赛者、喝彩者、经商者和看会者。(高述新摘编)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周聪摘编)
  
   在浩瀚的撒哈拉沙漠腹地有一个小村庄叫比塞尔,它紧贴一块仅有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要走出这块沙漠,只需大约三昼夜的时间。为贫瘠的生活条件所迫,村民们曾一次次试图离开那里,但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他们却又都一次次地返回了原地。1926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肯·莱文,带着极大的困惑来到了这里。他收起了指南针等设备,雇佣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想看看他们究竟为什么走不出沙漠。他们准备了足够用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一前一后上路了。10天后,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早晨,他们面前出现了熟悉的那一小块绿洲,他们竟又回到了比塞尔。(郑利玲摘编)
   相传,唐代大诗人王维青少年时在居士山隐读,一日身体偶感不适,赴药店买药。药店内只一少女,衣着素雅,芳姿卓绝,他心中暗暗称奇:“市井之中,竟有如此全无俗气之女子,待我试试她的才情。”于是问道:“姑娘,我出来匆忙忘记带药方,想凭记忆买几味中药,不知可否?”姑娘答道:“敝店虽小,药材倒也齐全,客官但说无妨。”王维想了想说:“我一要买宴罢客,为何?”姑娘微微一笑:“宴罢酒酣客‘当归’,当归需几钱?”“且慢,我二要买黑夜不迷途。”姑娘说:“这是味‘熟地’,本店有的是。”……王维暗暗佩服女子才思敏捷,又继续问,双方对答如流,王维连声喝彩:“妙!答得真妙!”他想民间女子竟有如此才华,自己求学更不敢怠慢。后来王维及第,遂青衣便巾前往药店向那女子求婚,果然喜结良缘,并传为佳话。(秦蕾摘编)
  
   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对新朋友浪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从表面上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植根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远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秦晓燕摘编)
   隋文帝时,有个叫马畅的读书人,是扶风人,在京城等候吏部安排官职。等了很久,也不见安排。一天,马畅备了礼物去见管官职安排的陇西人牛弘。牛弘正躺着吃东西,理也不理马畅,还作诗嘲笑:“尝闻扶风马,言为天上下。今看扶风马,像驴也不假。”意思是扶风的马闻名天下,今天亲眼看到扶风马,原来竟像一头驴子,真叫人失望。马畅求官等了许多时日,心中有气,也不计较什么后果了,便和了一首诗:“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轭。今看陇西牛,卧地打草头。”意思是陇西牛力气很大,拉千石重物也不需要在辕前用轭。今日一看,只能卧在地上吃草,是一点力气也没有的普通牛。牛弘一听,连忙起身称赞:“你原来很有才华,今天受委屈了!”不久,便安排了马畅的官。(李凤兰摘编)
  
   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人到宠物商店买鸟,先挑了只既美丽又会唱歌的,老板要价5000元。之后客人改选颜色较差的鹦鹉,老板却要价1万,因为它会讲5种语言。客人因而改要一只看起来最不起眼的鸟,这回老板竟要价5万元。客人质疑,老板回答:因为它会思考。(老猛摘编)
  
   金圣叹从狮子玩绣球中,领悟并总结出写文章的“拉碾法”;倪大毅从深山有回声这一现象中,总结出“呼应法”;杨载从元宵玩龙灯中,总结出“首尾照应法”……(张思摘编)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三个号:雪芹、芹圃、芹溪,都有“芹”字。这绝不是因他江郎才尽,想不出更好的名字,而是缘于他对一种叫“水芹”的植物情有独钟,并用它治好了不少疑难大病。有一回,曹雪芹几天未见好友马青,打听才知马青病得不轻,便大步流星地跑到他家,却见马青昏昏沉沉地躺在炕上呻吟。曹雪芹走近炕前,为马青号了脉后,便胸有成竹地跑到村头的池塘边,割下一把野生的水芹,熬成汤,令马青喝下。药到病除,不上三天,马青就恢复了健康。从此,曹雪芹的名声大振,前来求医的村民络绎不绝。他也因此就地取材,以水芹和从山中采来的草药为主,为当地群众治病,分文不收。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他便给自己起了个叫“雪芹”的号,意思是说愿做乡间的一棵野芹,为饥者充饥,为病者治病。以后又起了“芹圃”、“芹溪”两个号,以反映他矢志为民的意愿。(黄碧斋摘编)
   朱元璋原不识字,当皇帝后,聘请四方名儒,对他包教包学,经过苦学苦练,能够撰文、吟诗、作赋及批阅文件等。朱元璋平时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对他的部下要求更严格。有一天刑部主管茹太素给皇帝呈上17000字的意见书,朱元璋叫军师刘伯温念给他听。刘伯温念到6000字时,朱元璋还没听出什么意思来,于是就派人把茹太素传来,严责道:“你下笔万言,离题千里,消耗时间,浪费纸墨,如在两军阵上,岂不误了战机。”说罢就命左右将茹太素重打40大板。经过一番整顿,奏章只陈实事,从此朱元璋读文件就省下了不少精力,效率大有提高。(王玲摘编)
   一个被劈去了一半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鲜花。它和虫子们聊天,它充分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它们都不是它失去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找寻……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为一个完整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洪鸣摘编)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拣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执行这一指令,便弯腰拣起几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里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些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舒坦摘编)
   有一位智者广收门徒。每日里,智者教他们修身养性,习文练武。弟子们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大都刻苦研习,几年后,都有了一技之长,声名远播。只有一人不服管教,整日里招惹是非,打搅师兄弟们的学业。于是众弟子要求智者把这浑浑噩噩的家伙开除掉。但是老师不答应,弟子们再三请求,老师还是不答应。众弟子说如果再留这个家伙,我们就走。但老师还是不答应。众弟子纷纷离去。在智者努力的结果下,十几年后,那个浑浑噩噩的家伙,终于修成正果。(左晓光摘编)
  
   多数人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的、包装了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有人喜欢前者,有人钟爱后者,有人让两个自己不时地进行交流、融合……(蔡三林摘编)
   2009年“八一”前夕,面对我军历史上罕见的重大空中特情,空军航空兵某师一级飞行员孟凡升沉着应对、科学处置,48秒内三次作出重大抉择,三次放弃逃生机会,到最后一刻才选择跳伞,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成功实施跳伞。军委首长称赞说:“他是一个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是一个技术过硬、作风过硬、心理素质过硬的优秀飞行员!”(覃少平摘编)
  
   林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超人的才智。有一个老师千方百计地想难倒林肯。一天上课时,他问道:“林肯,你是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考两道容易的题目?”不出所料,林肯答道:“考一道难题吧。”“好吧,那么你回答,”教师说,“蛋怎么来的?”“母鸡生的。”林肯回答。“那么,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林肯说,“这是第二个问题了。”(周聪摘编)
  
   一位老太太在楼上晾衣服,不小心失手把衣架掉到楼下去了,正好砸在一位过路人的头上。过路人很生气,捂着头上被砸起的大包,拿着衣架跑上楼要与肇事者讲理。他到楼上,正好撞见这位老太太。老太太笑容可掬地说:“真是的,让我自己下楼拣就是了,还劳您费心给送上来,多谢了!”过路人愣了半天也没想出句合适的话来回答。(高述新摘编)
  
   古代有位灵童通植物语。这天他清早到花园散步,惊讶地发现所有的花都枯萎凋谢了,探问之下才知道:橡树自怨没有松树高大俊秀所以厌世,松树又恨自己不能像葡萄多结果子,也不想活了,所有的植物都因为恨己不如人而全无生机。而在花园的某个角落,却有一株小小的安心草,在暮气中开着灿烂的花朵。(郑利玲摘编)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牧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颤微微的铁索轧轧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进地狱的感觉。事后,梵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秦蕾摘编)
  
   严冬的清晨下着小雨。马路上一个仅穿着背心、短裤的长跑者正艰难地冒雨前行。路旁车牌下,三个穿着厚重的上班族男女在寒风细雨中缩颈跺脚,小声地议论:“瞧这长跑的,这样的早晨不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享福,情愿吃这份苦,真傻!”长跑者与另一位长跑者相遇。前者说:“你刚才看到那三个等车的吗?我几乎天天看到他们在那里乘车上班,其实才三站地的路程,他们情愿忍着寒冷等车,而不想走着或者跑着去,顺便出点汗、锻炼一下身体,真傻!”后者颌首称是。(李凤兰摘编)

贫穷的左拉
目录

  •  / 莱蒙托夫
  •  / 冷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