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理解课文,就必须教会学生理解的思维方法,在写作教学中也必须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思维方法主要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方法。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孤立起来运用,在较多的情况下,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逻辑性与形象性共同起作用。这其中,逻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李泽厚) “艺术家的形象思维和感性能力像长着眼睛似的遵循着暗中的逻辑规律正确无误地进行。” (赵光武-思维科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57)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自觉地运用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表达。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运用,往往就能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新颖而深刻地表达。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举例略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结合运用。
一,理解形象的语言需要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比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两句诗用了比喻的手法,对比喻的理解一般来说是运用形象的思维,即以形象作为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来进行。但是,即使是非常简单的比喻,也必然包含着形象感知的形象思维过程和概念的抽象提取的逻辑思维过程。至于复杂的比喻就更包含着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了。如对“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的理解,首先需要我们形象地感知城(这里的“城”应指建有城墙的城)的“四围”特点,然后根据其形象特征,抽象提取其“封闭”的特点。再联系语境看,作者写的是一位闺中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从“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可推知诗中女主人公的心是封闭的,寂寞的,她心中的愁绪无法向别人倾诉。这里就存在一个简单的形象感知和提取确定形象的本质及索证推理判断的过程。而对(你的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个复杂的比喻的理解,既需要形象思维的展开,又需要逻辑思维的展开。对于喻体“青石的街道向晚”的理解,首先需要读者展开形象思维,想象“青石的街道”的特点,即凹凸不平的向前延伸,再想象“向晚”的情形——夕阳渐逝,光线逐渐暗淡,然后比照推知出女主人公的心情仿佛那凹凸不平的青石街道在渐趋暗淡的向晚的日光中向前延伸,似乎没有尽头。经过一番形象的感知和逻辑的比照推理,我们就理解了女主人公那种交替不断的萌生期盼、失望,难言而又无助的心情。
又如舒婷的《橡树》一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抒情。其中有这样一个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许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其实,这其中就需要我们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首先我们对根和叶作这样的理性分析:根,在地下,是用来汲取营养水分等的,同时又是用来支撑整株树的。而叶在高处显处,它依赖根而生存。根死则叶枯。舒婷的《致橡树》是一篇关于爱情的宣言诗,是用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看法的。当然不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写树的根和叶的联系。橡树(象征男性)和木棉(象征女性)的根,“紧握在地下”。这“根”应是双方的爱情之根,那么男女双方的爱情之根是什么?应是心灵的相通,志趣的相投。这是爱情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就会支撑起爱情的大树而使之不倒。“叶”在显处,是常动的,“叶,相触在云里”应指男女双方基于心灵相通,志趣相投之上的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行动。这其中的思维过程既有形象的感知又有逻辑的分析推理。
二、新颖而生动的语言表达需要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新颖和生动是语言表达追求的美好境界。要想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新颖而生动,往往就需要我们调动形象思维并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如今的语文考试中有一种仿句的题型,其中的很多题目就是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如2000年全国卷第26题: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达,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例: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这里的仿句要求就比较高,特别是模仿第二句进行表达,既要求考生具备引类作比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又要考生看出前两旬是以形象的类比以引出后一句抽象直接表达的前后区别。这就需要考生具备能从概念上区别形象与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尽管这很简单,但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就上例来看,只有同时具备一定的形象及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迅速而准确地答题。
一些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也力图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新颖、生动,但往往由于他们不能很好地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结果创造出的语言就显得不伦不类。如有学生在习作中造出这样的句子:“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攀登,那么家就是我们踩在脚下的崎岖的山路;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漂流,那么家就是我们乘坐的小船。”应该说这位学生尝试着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人生和家庭的关系的想法是不错的,但他在运用形象思维的时候却忽略了逻辑推证的过程。把人生比作一次攀登和漂流都是很好的,但把家分别比作“踩在脚下的崎岖的山路”和“乘坐的小船”就欠妥了。这里就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家”踩在脚下合适吗?“家”又怎么是“崎岖的山路”?“家”是“崎岖”的作何解?是指家庭的不幸吗?“家”是“乘坐的小船”吗?如果我们始终乘坐在“家”这条船上,那么我们怎么进行人生的漂流呢?经过这样一番拷问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对学生创造的上述语句,我作了如下修改: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攀登,那么家就是一个有力的支点;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漂流,那么家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三、写作时巧妙的构思需要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一些作家的名作在构思时就运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以白杨的形象作为构思的起点,然后又联想到当时中国的现实,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实现由形象构思向逻辑构思的转变。一些抽象的话题或文题,如用形象构思法,文章就会显得新颖生动。记得有一次布置了一个“奉献”的作文话题,有同学就把奉献比作一棵大果树,他的构思如下:大果树为人们留下浓荫和优美的树姿,结满果实,就意味着奉献就要为人类社会留下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大果树为什么能为人们留下浓荫和优美的树姿,结满果实?因为大果树能扎根大地吸取营养,既然这样,那么要想奉献,就必须立足于本职工作,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大树生长结果必须接受阳光雨露,因而要奉献,就必须内心充满阳光,并用爱的雨露滋润心田。这是一个典型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构思的范例。这样的文章当然是既具备生动性又具备逻辑性的好文章。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多多展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程,并着力引导学生去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自觉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运用的习惯,这样我们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就会有较快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