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暑期,首届“中语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举行。本届“中语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与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观摩了本次大赛。这是全国中语会成立近三十年来,首次举办的课堂作文教学的最高赛事,共29个省(市、区)派出的29名“选手”(29节课)参加了“比赛”,其中,初中18节,高中11节。
应该说,这是一次规格高、范围广、影响大的课堂作文教学赛事。从举办的初衷来说,这次大赛,应该是全国区域性课堂作文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阅,是全国区域性课堂作文教学实绩的一次展示,它尤其应该是“新课程”背景下,区域性作文教学及其研究现状的一次呈现。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观照,许多年,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的研究方面,着力较大,而对课堂作文教学,则几乎处于一种不闻不问的状态,因此,单列一次课堂作文教学大赛,意义实在是不容低估。
作为高中评委组的组长,我全过程地听完了高中组的11节课,总的感觉,是我在最后评课时用的一句话,“八面来风”。
风从八面来,当是好事,在幅员广阔的全国背景下,本应该吹着各方面的风,它应该反映为各地课堂作文教学的背景、底蕴、识见、风格、水准等。而从另一方面讲,风从八面来,共同向着一个着力点“劲吹”,其“中心”,也就真正是不辨东西南北风了。我的确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教学:无序
面对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作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章法”?恐怕是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我们谈论的是“课堂作文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等共同作用下的活动,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相辅相成的动态生成。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高一学生的生活、高一学生的状况,高一年级的“课堂作文教学”应该反映为怎样的“章法”?这当中,课标与教材“范定”的“章法”是什么?教师与教学“实施”的“章法”是什么?从本次大赛的11节课中,见不出端倪。
能不能这样认为,各地“报上来”的教学内容,至少是执教老师本人相当熟习的。而可以确定的是,高中大赛的11节课,绝无课标教材所“范定”的教学内容。那么,它就是作为教师自身的“研究成果”了,而这又当如何反映为高一年级教学的必须(适应高一年级的教学层次)?它应该是高一、高二,抑或是高三的内容,或者这之中有没有一个规定甚至是约定俗成?我还想要说的是,我们如何把“作文教学”这个似乎模糊、宽泛、弹性的课程,适当地、适度地“规范”起来!
下面是11节课的课题:
——例证法的运用
——整体设喻
——以文学的名义说——写作语言训练
——尺水兴波,风生浪涌——巧用突转兴波澜
——从“功亏一篑”说起——谈谈议论文的论点
——知人知面也知心——学习观察与感受
——淘课文之米为巧妇之炊——作文材料的处理与积累
——写出你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
——用修辞扮靓语言
——写作中的文化思考
——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
举凡“作文”的语言、思维、结构、技巧、方法等,均入彀中。课题的“乱花迷眼”,说明作文教学自身的“诗意”,这种“诗意”,给了老师们“自话自说”的极大的空间(确实就有口若悬河,一讲到底,“述而不作”的)。因此,11节课,就以互不搭界、互无关涉的面目,呈现在同一个年级学生的面前。“课堂作文教学”,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是想讲什么就是什么,想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课程?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课程?
内容:低幼
我想,可能正是因为“课堂作文教学”的无序,才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的低幼。照理说,小学学什么、初中学什么、高中又该学什么,应该比较明晰。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
“例证法的运用”,这本是在小学、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用例子来证明观点嘛,连小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妈妈,因为……”的道理,这不就是例证?当然,学段之间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但放在高中课堂上的“例证法的运用”,实在看不出与小学、初中有多大的分别。如,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迹”,栽在高尔基的头上,让学生辨析并明确,“例证法”的“例”必须真实。尚不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单是例子本身反映的,哪里是真假,根本就是低级错误!接着一整堂课,证明“苦尽甘来”,要学生明确,王献之以写完十八缸水的“苦”,换来成为大书法家的“甜”,宋濂以借书读书的“苦”,换来成就大文学家的“甜”,爱迪生以无数失败的“苦”,换来发明电灯的“甜”,强调怎样“选”例、“用”例、“析”例等。一个十分简单的“例证法的运用”,演绎铺排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却还是未能说清“苦尽甘来”。我还以为,“苦尽甘来”,尤其反映为文化上的空疏浅陋和思想上的老气横秋!这一被演绎得无以复加的“至理”,本质上却是陈旧性的功利性的说教:其最高“教义”,一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为“吃得现世苦,修得来世甜”,都不是生活、人生要义。我们说“知识改变人生”、“幸运垂青有准备者”,其现实的意义、价值,远胜于“苦尽甘来”。
“用修辞扮靓语言”,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语言的好坏、高下、文野等,“靓”,不是唯一标准。退一步说,“用修辞扮靓语言”,似乎也可以这样说,但根本点是“修辞立其诚”,没有这一前提和基础,“扮靓”岂不是舍本逐末?
看看扮靓的方法:
一般方法:合理运用形象文字,灵活使用多变句式。
扮靓方法:比喻、排比、比拟、修辞的综合运用。
我不好“定性”它是不是一堂作文课,我感觉它倒更“像”一堂“修辞知识课”。老师“系统”介绍的是小学、初中的相关修辞知识,如,形象文字:山—青山—巍巍青山;句式: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等;比喻:明喻、借喻、暗喻等。
也不是没有“写”的训练:“仿照例句的格式和修辞特点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选本体喻体,仿写两句话: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花儿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一个学生说不好书籍,只好说体育。他写道(说道):体育中没有足球,就好像调料中没有酱油。煞费苦心挤出来一个“比喻”,也不知道是否在给语言“扮靓”。
这种“练写”,能说是作文?何况,这样的所谓“扮靓”,助长的正是败坏的文风,全然不顾内容的充实,只一味追逐形式的花巧。当前,纵论古今空洞无物,名言警句铺排推出的学生(作文),不在少数(他们以语言的“投机”,常用在篇首推出大排比的形式,“扮靓”文字,希冀以此博得批卷者青睐)。此种文风,理当刹住。
形式:包揽
以一堂课的教学,包揽作文的一切,“毕其功于一役”。不是开出一个作文的小口,而是撕裂开一条大峡谷,把学生置于大而化之的茫茫然中。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教学的“无序”。
如:“写出你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好生了得,它是整个作文教学的大命题。课程标准就“表达与交流”目标指出,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样的一种感受和思考,是贯穿整个高中作文教学始终的要求,并且一直追求至永远。
2007年暑期,首届“中语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举行。本届“中语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与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观摩了本次大赛。这是全国中语会成立近三十年来,首次举办的课堂作文教学的最高赛事,共29个省(市、区)派出的29名“选手”(29节课)参加了“比赛”,其中,初中18节,高中11节。
应该说,这是一次规格高、范围广、影响大的课堂作文教学赛事。从举办的初衷来说,这次大赛,应该是全国区域性课堂作文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阅,是全国区域性课堂作文教学实绩的一次展示,它尤其应该是“新课程”背景下,区域性作文教学及其研究现状的一次呈现。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观照,许多年,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的研究方面,着力较大,而对课堂作文教学,则几乎处于一种不闻不问的状态,因此,单列一次课堂作文教学大赛,意义实在是不容低估。
作为高中评委组的组长,我全过程地听完了高中组的11节课,总的感觉,是我在最后评课时用的一句话,“八面来风”。
风从八面来,当是好事,在幅员广阔的全国背景下,本应该吹着各方面的风,它应该反映为各地课堂作文教学的背景、底蕴、识见、风格、水准等。而从另一方面讲,风从八面来,共同向着一个着力点“劲吹”,其“中心”,也就真正是不辨东西南北风了。我的确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教学:无序
面对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作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章法”?恐怕是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我们谈论的是“课堂作文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等共同作用下的活动,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相辅相成的动态生成。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高一学生的生活、高一学生的状况,高一年级的“课堂作文教学”应该反映为怎样的“章法”?这当中,课标与教材“范定”的“章法”是什么?教师与教学“实施”的“章法”是什么?从本次大赛的11节课中,见不出端倪。
能不能这样认为,各地“报上来”的教学内容,至少是执教老师本人相当熟习的。而可以确定的是,高中大赛的11节课,绝无课标教材所“范定”的教学内容。那么,它就是作为教师自身的“研究成果”了,而这又当如何反映为高一年级教学的必须(适应高一年级的教学层次)?它应该是高一、高二,抑或是高三的内容,或者这之中有没有一个规定甚至是约定俗成?我还想要说的是,我们如何把“作文教学”这个似乎模糊、宽泛、弹性的课程,适当地、适度地“规范”起来!
下面是11节课的课题:
——例证法的运用
——整体设喻
——以文学的名义说——写作语言训练
——尺水兴波,风生浪涌——巧用突转兴波澜
——从“功亏一篑”说起——谈谈议论文的论点
——知人知面也知心——学习观察与感受
——淘课文之米为巧妇之炊——作文材料的处理与积累
——写出你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
——用修辞扮靓语言
——写作中的文化思考
——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
举凡“作文”的语言、思维、结构、技巧、方法等,均入彀中。课题的“乱花迷眼”,说明作文教学自身的“诗意”,这种“诗意”,给了老师们“自话自说”的极大的空间(确实就有口若悬河,一讲到底,“述而不作”的)。因此,11节课,就以互不搭界、互无关涉的面目,呈现在同一个年级学生的面前。“课堂作文教学”,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是想讲什么就是什么,想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课程?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课程?
内容:低幼
我想,可能正是因为“课堂作文教学”的无序,才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的低幼。照理说,小学学什么、初中学什么、高中又该学什么,应该比较明晰。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
“例证法的运用”,这本是在小学、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用例子来证明观点嘛,连小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妈妈,因为……”的道理,这不就是例证?当然,学段之间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但放在高中课堂上的“例证法的运用”,实在看不出与小学、初中有多大的分别。如,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迹”,栽在高尔基的头上,让学生辨析并明确,“例证法”的“例”必须真实。尚不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单是例子本身反映的,哪里是真假,根本就是低级错误!接着一整堂课,证明“苦尽甘来”,要学生明确,王献之以写完十八缸水的“苦”,换来成为大书法家的“甜”,宋濂以借书读书的“苦”,换来成就大文学家的“甜”,爱迪生以无数失败的“苦”,换来发明电灯的“甜”,强调怎样“选”例、“用”例、“析”例等。一个十分简单的“例证法的运用”,演绎铺排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却还是未能说清“苦尽甘来”。我还以为,“苦尽甘来”,尤其反映为文化上的空疏浅陋和思想上的老气横秋!这一被演绎得无以复加的“至理”,本质上却是陈旧性的功利性的说教:其最高“教义”,一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为“吃得现世苦,修得来世甜”,都不是生活、人生要义。我们说“知识改变人生”、“幸运垂青有准备者”,其现实的意义、价值,远胜于“苦尽甘来”。
“用修辞扮靓语言”,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语言的好坏、高下、文野等,“靓”,不是唯一标准。退一步说,“用修辞扮靓语言”,似乎也可以这样说,但根本点是“修辞立其诚”,没有这一前提和基础,“扮靓”岂不是舍本逐末?
看看扮靓的方法:
一般方法:合理运用形象文字,灵活使用多变句式。
扮靓方法:比喻、排比、比拟、修辞的综合运用。
我不好“定性”它是不是一堂作文课,我感觉它倒更“像”一堂“修辞知识课”。老师“系统”介绍的是小学、初中的相关修辞知识,如,形象文字:山—青山—巍巍青山;句式: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等;比喻:明喻、借喻、暗喻等。
也不是没有“写”的训练:“仿照例句的格式和修辞特点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选本体喻体,仿写两句话: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花儿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一个学生说不好书籍,只好说体育。他写道(说道):体育中没有足球,就好像调料中没有酱油。煞费苦心挤出来一个“比喻”,也不知道是否在给语言“扮靓”。
这种“练写”,能说是作文?何况,这样的所谓“扮靓”,助长的正是败坏的文风,全然不顾内容的充实,只一味追逐形式的花巧。当前,纵论古今空洞无物,名言警句铺排推出的学生(作文),不在少数(他们以语言的“投机”,常用在篇首推出大排比的形式,“扮靓”文字,希冀以此博得批卷者青睐)。此种文风,理当刹住。
形式:包揽
以一堂课的教学,包揽作文的一切,“毕其功于一役”。不是开出一个作文的小口,而是撕裂开一条大峡谷,把学生置于大而化之的茫茫然中。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教学的“无序”。
如:“写出你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好生了得,它是整个作文教学的大命题。课程标准就“表达与交流”目标指出,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样的一种感受和思考,是贯穿整个高中作文教学始终的要求,并且一直追求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