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细读”,汗牛充栋,有思维、观念、原则、方法等的不同。本文撮其大略,以注疏、文选、观止、别裁种种,粗分“细读”大要,以为借鉴。
一、注疏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汉、唐、宋人此种文字名“注”,明人始改注为“註”。如《水经注》、《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记注文义之书曰疏,如《尔雅注疏》。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即《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又,“笺疏”,训解文字,考案史实等的书籍。
“注疏”是“细读”的功夫,更是“细读”的成果。前人读书,大凡在“注疏”上下功夫。
即如《诗经》,汉代传《诗》者有申培的鲁诗、辕固生的齐诗、韩婴的韩诗、毛苌的毛诗(毛苌诗说,为战国时人毛亨所授,故称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现皆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为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以后。今所传即为《毛诗》(大毛公作《诂训传》,小毛公秉其学,故名其诗为《毛诗》)。而为《毛诗》笺、疏者,又大有其人。
以黄焯撰《毛诗郑笺平议》为例:
《硕鼠》(郑风) “谁之永号。”传:“号,呼也。”笺云:“之,往也。永,歌也。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言皆喜说,无忧苦。”
焯案:马氏《通释》云:“《吕氏春秋·音初》篇高注:‘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号,笺训‘之’为‘往’,失之。” 焯谓毛训“号”为“呼”,意以“永号”犹云“永叹”,谓果得适彼乐郊,谁其复长呼永叹呼?笺训永号为“歌号”,亦非。
这里,传,系毛传(毛诗);笺,指郑笺,汉郑康成为毛诗笺;焯案,黄焯之注解,是注而复注,解而又解,多意有未合甚至抵牾之言,呈现的是历朝历代各家各派“细读”之解说。
又另举今人《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中华书局)为例。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陈太丘与友期”,入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笺疏】
程炎震云:“《古文苑》邯郸淳撰《陈纪碑》云:‘年七十一,建安四年卒。’则七岁是顺帝阳嘉四年乙亥,太丘年三十四。”
嘉锡案:据《后汉书·陈寔传》:寔为司空,黄琼所辟。始补闻喜长,当在桓帝元嘉以后(详见《政事篇》“陈元方年十一”条下),寔年已四十余矣。除太丘长,又在其后。元方七岁时,寔尚未出仕,此称太丘,盖追叙之辞。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考余嘉锡之《世说新语笺疏》,内容极为广泛,其重点当不在训解文字,而主要注重考案史实(此谓“知人论世”)。这里,对陈太丘(陈寔)与陈元方父子进行了考订,“还原”历史的真实。指出:(1)元方七岁,时为顺帝阳嘉四年乙亥,是为年代,是年陈寔三十四岁;(2)元方七岁时,陈寔还没有做官,任太丘县令是以后的事,称陈寔太丘,是追述之辞。
二、文选
《文选》,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它的编选者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为太子,死后谥昭明,所以《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该《文选》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篇,为后世读书人之“必修课程”。旧时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可见其重要性及价值。对《文选》的研究和注释也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文选学。而《文选》的李善(唐)注,更是一部集大成著述,实为“细读”范本。
我国语文教材传统的“文选式”编选“模式”,就源自《文选》。
看看《卷三十七·表上·出师表》,可知《文选》的“细读”。
(一)读题
“出师表,蜀志曰:建兴五年,亮率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
题意详解。该文即引《蜀志》,申明题意。上表时间及上表缘由俱明。
(二)读作者
“诸葛孔明,蜀志云,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乃卧龙也,将军岂欲见之乎?先主遂诣见之。及即帝位,拜为丞相。后主即位十二年卒。”
作者详介。引《蜀志》,略述诸葛一生,文字虽简短,然要言不烦,孔明行状,历历在目。其名、字,籍贯,出身,名望,地位等,俱作详述。
(三)读文
“臣亮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徂。孟子曰:君子创业垂统。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岁以秋为功毕,故以喻时之要也。冯衍与田邑书曰:忠臣立功之日,志士驰马之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遇,欲报之于陛下也。遇,谓以恩相接也。《史记》豫让曰:以国士遇我。……”
内容详析。在解析上,引经据典、追根穷源。如,解“创业”,语出《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这是“创业垂统”的源头意义。释“秋”,则谓“岁以秋为功毕,故以喻时之要也”,说的是时机、日子。又举《后汉书·冯衍传上》为例,“天下蚁动,社稷颠陨,是忠臣立功之日,志士驰马之秋也。”说“遇”,则“谓以恩相接也”,是说用恩义相待(接待)。并检出《史记·刺客列传·豫让传》,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所以字在词中,词在句中,句在文中,皆举一反三、意义明了。不单纯解某字某词,而是标举字、词的文中意义,尤其引出其“原始出处”。
三、观止
“观止”,言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辞源》)。语出《左传·襄公二九年》:“(吴公子札)请观于周乐。……见舞韶箭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其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矣。’”这就是所谓“叹为观止”。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俩,于康熙三十三年选定一本文集,以“观止”为标榜,号《古文观止》。二吴均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古文观止》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古文观止》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选篇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骈文收入。在文章中间或末尾,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值得肯定。
《古文观止》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说一说《清文观止》。1943年,嘉定人吴拯寰,为与《古文观止》“相衔接”,专辑有清一代之文,编为《清文观止》。称“详审其标点,考订其注释,拟补其缺句,发见其衍文,又语译而示其段落大意,冠以作者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