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贴近生活,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写作正是满贮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过程,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
细读2006年全国新课程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突出的感受就是试题中透露出的浓郁的学生“生活世界”的气息。
请看安徽省试题:
……
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的山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安徽试题是着意引导学生对晶晶的经历进行感悟。感悟是认知、理解、体验的基础上的自我觉醒,是人对生活意义的内在追问。晶晶摔跤的经历,能否上升为“挫折”,还可讨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也可商榷。但在晶晶的经历中,她的确有了“分清左右”的自我觉醒。我们的学生正好从晶晶的觉醒中,获得类似体验,从而产生对生活意义的内在追问。生活中的不经意的一件细小事件,积淀成为人生的大追问、大体验、大感悟。这种引导,将产生历久弥坚的影响。而“走过崎岖的山路……”云云,就不是晶晶们的自我体验与感悟了,它是外加的浮华辞藻,虚拟的“小资”情调。五岁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左右的朴实的经历,学生们被唤起的类似的体验,断不会是这些浮华。
再如北京市海淀区试题:
……
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哪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从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如果说安徽试题是生活中的一件细小事件,积淀成为人生的大追问、大体验、大感悟,海淀试题则刚好相反。海淀试题陈述了在一个天大事故(灾难)中,10岁女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挽救100多名游客的生命的经历。海啸是“大”,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是“大”,10岁的女孩是“小”,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是“小”,大小之间,演绎的却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命。对此,我们的学生肯定会有真感受,这真感受最有可能,或应该最有可能的是:地理考试中,关于海啸知识的测试,我们会得满分,但在真正的海啸面前,我们能得满分吗?这可能比泛泛的“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等更有思考的价值。没有在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及其运用,“沉着、自信、关爱……”便无从说起。这里有把学校知识转化成真正能力的追问,有知识改变人生、知识改变世界的深度思考。“在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是真实的学生日常生活世界,这日常生活世界,联系着的却是骇人听闻的大海啸!对此学生会有震惊、震动、震撼,会有感受、感悟、感动。“沉着、自信、关爱”也是感受,但此种感受太浅层、太表象,甚至太流俗、太牵强。
2005年,重庆市试题《那是一首歌》说:“岁月如歌,生活如歌。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心弦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直接歌咏生活华章。“岁月如歌,生活如歌”,今年更遭遇强力追捧,几道以“歌”为题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福建厦门试题1,“请以‘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并要求“或描述经历,或抒发感情,或说明事理,或阐述观点”,尽写对“歌”的无限遐思。四川省试题2,“雄鹰为蓝天歌唱,雪山为海子歌唱,骏马为草原歌唱,花儿为阳光歌唱。我们为时代歌唱,我们歌唱神奇的土地,我们歌唱淳朴的民风,我们歌唱美丽的青春……请以‘歌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歌”或“歌唱”,生活的一种常态,而一旦将之经典化、崇高化,它便使生活、生命生出无尽诗意,让人们生出无穷感悟。这里,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既有理智思辨,又有情感张扬;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实践过程;其核心,仍然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复苏。但这样一类命题,诗意太过、浪漫太过,不把握其度,就易于流入虚饰与矫情。
类似的命题还有许多。
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是简单地与生活对接,更不是复制生活,它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中感悟人生、生活、生命的真谛,从而做出深体验,写出真感受。
二、启示:写作要义,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近几年来,教育理论引入“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意义十分重大。“生活世界”既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又是一个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至高无上,人是能动的主体,人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的力量。
福建厦门试题2:《那一次,我尝到了的滋味》。这是要求写“我”“那一次”的亲历。“那一次”虽是远指,但却一定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经历。“那一次”的人生经历,“我”一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或是尝到了酸楚,或是尝到了甜蜜。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把端午吃鸭蛋写得那样慎重、庄重、隆重:挑鸭蛋—丝线络子挂鸭蛋—心爱的饰物—小心吃鸭蛋—蛋壳装萤……写出了无穷的童心、童真、童趣,读后令人扼腕叹服!今天当然不会有人这样虔诚地吃鸭蛋了,今天当然也不会有人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了,今天当然更没有人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了。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盼端午、吃鸭蛋所表达出的快乐和幸福,对节日、对鸭蛋的重视与珍惜,却是弥足珍贵的,这种滋味,是陈年的老酒,尝过以后,永生难忘。
这里有这样一个道理: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无从谈起写作。“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说的也是这个理。新课标所说的“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大略地说起来是不错的,但它恰恰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学生本身就处在生活世界里。我们的责任应该是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写作焕发生命的气息,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同时,把本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他们,使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经验、体验、交往等成为学生成长的财富,进而为学生写作提供鲜活的生活世界素材。
毋庸讳言,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今变得异常窄小,繁重的课堂学习、作业、考试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即令《那一次,我尝到了的滋味》,肯定也难免拾金不昧、扶盲人过马路一类的假大空的演绎。
广东省的试题,算是独辟蹊径,难能可贵地帮助学生找寻“生活”:
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
请你自拟题目,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这是带领学生杀出封锁他们的层层重围,在隐约的生活世界里,找寻些许生活根基,从名人的佳句里讨要“生活”。两句“友情提示”,“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大有人情味。有经历者谈经历,无经历者说启迪,叙议皆可。屈原的上下求索、王勃的海内知己、陆游的柳暗花明,以及艾青的深爱土地、普希金的直面生活等,给学生提供了无尽的“生活”选择。
广西南宁的“牵挂”,纯粹是“命题作文”,于学生好像太沉甸甸,不过想来反正思念某事某物,牵挂某地某人,总是人人常有之情。贵阳的“攀登”,青海的“童年”,乌鲁木齐的“难题”,山西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黑龙江与河北共有的“财富”等,都是司空见惯,从小到大念叨烂了的话题,全都再翻检出来,虽说殊无新意,但看得出命题者碍于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薄,替学生寻找“生活”的良苦用心。
三、缺失:宏大叙事,使生活世界沦于空泛
除却南宁试题“牵挂”、山西试题“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青海试题“童年”等少数命题直露地诉诸感性以外,与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相仿的是,2006年全国新课程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大多直指理性,引导一种冷静的哲理思辨和客观的人生思考。如,从晶晶摔跤分清了左右的经历所获的“感悟和认识”(安徽省);10岁英国女孩用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挽救100多名游客生命“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北京海淀);从诗句中“获得的启迪”(广东);从“来福林”广告及使用“来福林”的实际“有了怎样的启发和感悟”(青海试题3);“欢乐与痛苦”(青岛试题2)、“攀登”“难题”“财富”等,都是如此。
理性思辨对中学生来讲无疑是重要的。问题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思辨能力还不够强,而且我们也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辨的背景,传统的一边倒,或是敷衍的两点论,尤其是言与行的分道扬镳,使论辩往往陷于假大空的套路。直观的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诉诸感性的表达,对中学生来说可能更为真切、更为灵动。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那样,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下面着重分析一下两道关于“财富”的命题,探讨一下命题者的指导思想。
河北省试题: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财富。金钱是财富,知识是财富,时间是财富,健康是财富,信誉是财富,亲情是财富,朋友是财富,成功的经验是财富,失败的教训也是财富……拥有财富,我们才可以拥有真正富有的人生。请以“财富”为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黑龙江省试题1:
财富是什么?商人摆弄着手机说,财富就是赚来的金钱;学者推了推眼镜说,财富就是积累的知识;哲人望着河流说,财富就是拥有的智慧……
你是如何理解财富的呢?请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这当然是自由度、发挥空间都极大的命题。“财富”的内涵本是十分稳定的,但在扩张了外延的背景下,极易让我们的学生选择“宏大叙事”,以迎合命题者与评卷老师。这就是从来作文所走过的说假话、空话、套话的老路。
辽宁省试题2:
小李和小王同时竞聘某单位业务主管,复试那天,工作人员通知他俩马上到10楼去见总经理。可此时电梯口处已被人堵得水泄不通。小李急忙沿着楼梯走了上去,而小王则耐心地等在那里。结果小李被录用了。当小李问起其中的缘由时,总经理笑着说:“你比小王快了5分钟,更重要的是你在行动,而他在等待。”
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在享受幸福和快乐的同时去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回报大自然……但有些人总是在等待观望中蹉跎了岁月,在遗憾叹息中改变了容颜。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心动不如行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急忙”的结果是成功,“耐心”的结果是失败,看不出道理。况且,“录用”就是成功,“落榜”就是失败,更无此理。总经理用人,自有他的想法,但无论如何,总不能以他一个人的想法,推论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动不如行动”的大论断来。何况,一般地说,一个总是“急忙”的人,最可能急功近利;“耐心”的人则总是虚怀、谦忍、踏实。这道命题以一次“成败”论英雄,以不切实际地夸大“急忙”、贬抑“耐心”为代价,非为最佳。那些善于等待、愿意等待的“耐心”的学生,也只得违心地赞颂“急忙”、委屈“耐心”了,因为他必须做出一篇“心动不如行动”的宏大议论出来。
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关心现实生活的人、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就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我们还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优化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比如,当我们想让学生辩证的时候,我们自己辩证了吗?还有,我们为学生创设了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前提了吗?
中考作文涉及的问题有许多,我们始终关注的则是学生作文“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这也始终是写作教学和写作考试的大话题。新课标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能真正让“表达真情实感”不成为一句空话吗?写作,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