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却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泥潭,问题重重。纠正作文批改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有:注重作文批改的时效性,注重批语的书写,注重批语的多向互动。
【关键词】作文批改 有效性 评语 互动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有效性与学生写作兴趣的养成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从当前的作文批改情况来看,却总是处在一种高耗低效的状态。常规的批改方式是语文老师一手包办,从头到尾全批全改、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到主题体现,批改内容繁多,案头堆积成山的作文本压得语文教师喘不过气来。然而,繁重的批改却很难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思考,大多数学生置身事外,既不关注教师的评语,也很少思考如何修改作文。我们的作文批改也就由此陷入了泥潭,存在着诸多问题:
1.批改的滞后性。按常规的方法批改作文工作量很大,过程较长,等到作文批好,学生对当时写作文的情况已经淡忘。学生交上作文后的心情如同等待谜底揭晓,当时很迫切,但是事过境迁,对谜底可能已经兴趣索然,甚至忘记了这件事情本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批改的滞后性总是不能契合学生期待,从而削弱了它的有效性。
2.批改用语的“空泛性”。作文批语关注的点很多,但是批语往往比较笼统。类似“文章能紧扣中心选材”、“语言通顺”、“主题突出”这样的批语比较常见,批语似乎涉及到了作文各方面的内容,但是这样的批语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缺乏切实的指导意义,往往使批改劳而无功。
3.批改方式的单向性。教师负责批改作文,在全班范围内讲评作文;学生只管写作文,交作文,看作文批语。师生双方各做各的事,各唱各的歌。导致批改成了单边活动,只有教师的批,而缺乏学生及时有效的参与。
笔者以为,作文批改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长此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将陷入低效的泥淖而积重难返。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走出作文批改的泥淖,改进作文批改的方法,找到一条高效的作文批改之路。这里,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自己的实践整理出如下的一些提高作文批改效率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1.注重作文批改的时效性。学生一旦写成作文总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写作的效果和老师对文章的评价。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最关心成果的时间段通常是在作文上交后一个星期内,时间越长,学生的这种心理期待就越淡。所以,作文批改发放应尽可能一个星期内完成。写得好的同学能够通过及时反馈得到肯定,获得成就感。遇到问题的同学则可以通过老师的及时点评得到点拨,明白自己作文的问题所在,从而趁热打铁,着手修改文章,取得进步。为此,笔者采用了以下的一些策略:
(1)错开班级。语文教师一般教两个班级,通常是两个班级同样的教学进度。往往是两个班同时作文课,同时交作文。两个班的作文都要在一个星期内改出,工作量实在太大,因此可以把两个班的作文课错开,这样可以在一个星期内集中力量批改一个班级的作文,这样的批改在深度上比以往肯定要有所提高。
(2)批改和讲评应该有机结合。作文批改和讲评是相互作用、关系紧密的两种作文教学手段。然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批改占据了教师太多的时间精力,不少教师认为批改已经足够详尽,从而忽视了讲评。只批不评、重批轻评,导致批改劳而无功,收效甚微。若是结合批改和讲评,合理分配,则可以尝试一些既能减少时间,又可以提高效率的做法。
(3)突出重点。作文批改若是面面俱到,只能是蜻蜓点水,流于表面。作文训练和作文批改都可以有计划、按步骤进行,每次作文确定一个训练重点,那么作文批改可以针对重点进行。钱梦龙先生的强调一课一得,应用在作文课上,就是一次作文突出一个重点,训练和批改都针对重点进行,从而使学生每次作文都有一个收获。
2.注重批语的书写。常规的评语往往格式化且内容空洞,诸如“描写细致”、“语言优美”、“构思独特”、“中心明确”之类的评语屡见不鲜。教师虽然写得辛辛苦苦,却是泛泛而谈,对学生没有多大的指导作用。评语是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师生可以通过评语商讨作文技法,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重视评语的书写有重大意义。
3.注重批改的多向互动。常规的作文批改是教师一人包揽,批改成了教师的个人活动,教师唱着独角戏,而作为真正主角的学生却成了看客。这种单向的批改模式把学生放在了被动等待结果的位置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新课标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要重视对作文修改过程的评价,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多种方式的探索希望作文批改能够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潭,希望作文批改之路越来越宽,越走越顺畅。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