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5期 ID: 137271

[ 卢文锋 文选 ]   

找准支点,让作文更容易

◇ 卢文锋

  【摘 要】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选用一两个例子,针对平时作文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进行概括性的纠正以巩固正确的认识,对作文的信心和水平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而要做好这些,必须找到一些支点。支点找准了,作文就很容易了。
  【关键词】高考备考 作文复习 支点
  
  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我们也要对考生说:“给自己一个支点,让你的作文更容易。”那么,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选用一两个例子,针对平时作文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进行概括性的纠正以巩固正确的认识,对作文的信心和水平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这里同样需找到一些支点。
  支点一:读懂材料,明了话题字眼,分清话题关系,确定写作重点,防止离题。
  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其实,不相同中也有相同的地方,否则,就不会有万木皆绿的美景。人也是一样,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这是每个人充满个性色彩的原因;其实不相同中也有相同的地方,否则,就没有共同的理想,没有社会的和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自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材料可知,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不同,二是相同。据此可以得出话题:不同与相同。字眼即“不同”与“相同”,在写作过程中两部分都要涉及。再依据材料“不相同中也有相同的地方”可知话题的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或条件关系,写作时要点明是在“不同”中寻求“相同”。再依据原材料“其实”一词,可知话题的重点应是“相同”,写作时要重点论述“相同”的部分,同时又要说明是在“不同”中寻求“相同”的。确定字眼,分清关系,确定重点,是为了使作文能反映命题要求,使作文紧紧围绕在“要求”和话题之下,不偏题,不离题。又如话题“信任危机”,其字眼就是“信任”与“危机”,关系即偏正或修饰关系,是指“信任”方面的“危机”,重点就是谈现实生活中不敢信任的种种表现、不良后果以及解决办法。如不确定字眼,分清关系,就不能确定写作重点,就会遗漏话题的部分内容,从而偏题甚至离题。事实上,学生在作文时,就只大谈特谈“信任”,而忽略了“危机”部分,更忽略了要求“谈谈你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信任危机’或你对‘信任危机’的看法”,从而离题,甚至有的学生写到“经济危机”,严重离题。因此,一定要抓住“字眼、关系、重点”这个支点,写作才不会做无用功。
  这是防止作文偏题、离题的最好支点。
  支点二:紧扣话题字眼,分层展开论述,防止走题或跑题。
  紧扣话题字眼,分层展开论述,是指论述时必须依据话题字眼的先后顺序进行举例说理,要涉及到每个字眼,在此基础上去考虑详略、侧重点。尤其是那些具有条件和因果关系的话题,更要涉及到话题的每个部分,这样才不会遗漏或偏题、走题或跑题。如上文提到的“不同与相同”这个话题,举例说理时先要说“不同”的表现,而后在讲到“相同”的表现,“相同”是在“不同”的条件(情况、时候、背景)下产生的,即在“不同”下寻求“相同”,然后依据材料提示,侧重谈“相同”,这样才会兼及每部分,反之就会偏题。其他诸如“诗意的人生”、“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的关系”的论述都应如此。我们比较以下两个例子,就知道孰优孰劣:
  (1)异中求同,能化干戈为玉帛,共同造就千古佳话。廉颇蔺相如,赵国两员大将,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理想:保卫赵国。于是蔺相如一见廉颇便“引车避匿”,而廉颇竟也能负荆请罪,于是廉蔺交欢,造就了千古美谈。
  (2)异中求同,能化干戈为玉帛,共同造就千古佳话。春秋赵国,廉颇蔺相如,一个武将,一个文官;一个刚烈,一个柔和;一个力拔群雄,一个舌战群儒;一个似火,一个如水;尤其是廉颇“宣言曰:‘吾见之,必辱之’”,就是蔺相如的门客也“且庸人尚羞之”。按理,水火难容,两人怎能一块共事?可事实并非如此,为何?他们都有共同的理想:保卫赵国。为此共同目标,二人能异中求同。故蔺相如一见廉颇便“引车避匿”,因他明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因此,他能理解廉颇,不与他计较。而廉颇明白后,竟也能负荆请罪。于是廉蔺交欢,使“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十年”,而且两人也成为“刎颈之交”,造就了千古美谈。因此,异中求同,能显示出人的博大胸怀,看出他的长远眼光;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使人识大体,顾大局;更显示出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品质。
  显然,以上两段,哪段更能突出话题,切中话题;哪段更能突出“求同”的重要性;哪段说理更到位,更深刻,更令人信服;哪段更形象生动,一看便明。
  这支点二的“紧扣字眼,分层论述”,实际上就是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说理。即给例子中的人物设定一个特定的行为背景(条件、情形、形势),即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据此推测其产生的言行举止,预测其产生的相应结果。结果的好坏自然就蕴含了道理,说理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就自然不言而明。简而言之,有些关系型的话题,前一个字眼就是例子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即是说明人物“在……情况下”、“面对……形势”、“在……的时候”作出了“什么样的言行举止(决策或对事件发展趋势的把握时表现出的眼光、才情等)”、“出现了什么样的结果”。尤其是有因果、条件关系的话题更应如此展开论据。
  扣紧字眼,按话题字眼的先后顺序,分层论述,是防止作文说理分析不到位、不全面、防止走题或跑题的最好支点。
  支点三:明了话题寓意,抓住本体进行论述,防止作文不明确。
  这是专门针对具有比喻意义的话题来说的。比喻性的话题出现的话题字眼往往是喻体,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生动,但又具有含蓄性,因而在写这类话题的作文时,很多的考生就比喻而比喻。如有的考生在论述“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时,全文都只是反复出现“宋公明有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样的字眼,而没有明确地指明“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就是指人物的沉着镇定,灵活变动,从而使论述过于含蓄,读后使人摸不着头脑,总觉得话没有说到位,话意没有表达清楚。所以这类话题审题时要弄清它的本体,要清楚喻体的各部分各指什么本体。说理时要就本体来论述。请看下面一则材料(启东中学模拟):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因为,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我们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请以“擦亮你的窗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题目,具有含蓄的特点。这里的“窗子”并非只是指其本意,更有寓意即其比喻义,是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心灵等。隔着本义(物质)的窗子看东西有时会不很分明,不很清楚;隔着心灵上的窗子更会让心迷失方向。这个话题实质上就是指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或缺点,可对于自己的问题或错误往往看不到,因此别让错误或缺点挡住了自己的视线,“擦亮窗子”可以使我们看清对面的东西;多找到自身的不足,检讨一下自己,不一味地怪罪别人,就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很显然,话题的字眼包含三部分:擦亮、你的、窗子。其中“擦亮”“窗子”就具有比喻的意义,是喻体;其本体分别是“对过错或缺点的反思”、“心灵(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表示反思的对象是“自己”。举例说理时就应按话题字眼的先后顺序就其本体进行论述,不能就喻体来说理,就含蓄而含蓄,否则就不明确。如下面语段就是很好的例子:

找准支点,让作文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