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5期 ID: 137213

[ 孙开虎 文选 ]   

语文新课改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 孙开虎

  【摘要】人文精神的回归是语文新课改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要回归人文精神,教师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必须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必须重视教材本身人文精神的挖掘;必须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 回归 人文素养 重视教材 课堂教学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课程标准相比,“人文性”是新课标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新课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更要重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语文新课改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既然人文精神的回归是语文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归人文精神呢?
  一、语文教学要回归人文精神,教师必须具备人文精神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因此要想让语文教学回归人文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人文精神,既然人文性是新课改突出的性质,语文又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具备了其他学科无法一体涵容的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和哲学思想等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除掌握语文学科的诸多如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写作学、美学等知识外,还要加强历史、哲学、法学、考古学、文艺批评与道德、伦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胜任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任务,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
  二、语文教学要回归人文精神,必须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我们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科学精神,语文是人类思维与社会交际的工具,但又因此承担着文化思想的传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一不可,要使语文教学回归人文精神,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可或缺,两种精神的不可或缺是人类在孤独的太空世界执著前行的内在规律,从根本上说,两种精神是互补、互渗、互动的。我们的教育绝不能无视这一客观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与表达技巧,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彰显其作为基础学科的工具性功能,同时更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化功能又是通过阅读与写作不断渗透的,因此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不能只重阅读与写作技巧的训练,只为考试服务,还应重视在此过程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营养,同时让学生的学习因充满人文精神而闪光。
  三、语文教学要回归人文精神,必须重视教材本身人文精神的挖掘
  优秀的语文教材,可以扩充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高中语文新教材,在选文上注意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钱钟书、朱自清、朱光潜、王力、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祺等著名作家、学者的文章。同时注意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最新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以新课标为指导,在内容的选编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文章的题材空前丰富,涉及到古今中外许多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与作者。比如在高一语文第一册中,除保留部分经典作品之外,还选编了大量现当代中外诗歌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引领学生体会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情趣;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的作品促使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斗争实际;以著名人道主义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哲与著名人文主义者房龙的作品,让学生体会人文主义精神,学习作者的仁爱之心与历史责任感。同时为了对课内学习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还编选了一套与之匹配的语文读本,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高中语文新版教材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审美情趣和未来意识兼具,具有浓厚的语文学科的魅力。所选作品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当然更可喜的是,这些教材让学生感觉到了语文的人文精神,体会到了语文的文化魅力,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语文课。
  四、语文教学要回归人文精神,必须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新教材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教学戏剧,是对生活重新诠释和理解;议论文的学习让我们善辩;说明文、应用文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探讨语文的文化教育。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教学《过伶仃洋》时,让学生学习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教学《岳阳楼记》时,让学生领悟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教学苏轼的诗词散文时,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教学唐诗宋词时,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学生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以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这样具有人文美的语文教学所散发的魅力,使任何学生都无法也不能拒绝语文这门功课,学生对语文充满了兴趣,那我们的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语文教育在工具性、知识性之外亟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是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学会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来总结冬季。当知识一点点充实了头脑的时候,让精神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及课外辅助材料,对中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是非常必要的。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学生的心灵更为充实,让学生的目光更为敏锐。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我们永远的未来。
  愿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都能走出一条关注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创造的成功之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发展与完美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极致”。
  ★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

语文新课改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