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以自己的生活为源泉,借助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重新创造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联想 想象 再造形象 阅读鉴赏能力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当学生心灵为墨香书韵所浸染,与作者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从语文教材本身看,它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从学生语文阅读的特征看,一些学生阅读时缺乏深入思考,常常留声机似的阅读,不能把握文章的具体内涵。这是没有展开联想的结果。这样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就是说阅读只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能形成生动的图画,因此就无法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不仅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难以领会作者的情感,而且无欣赏乐趣可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自己的想象,透过文字看到作者描绘的饱含思想情感的图画;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看到作者的生活,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态度,真正获得人生的感悟与美的享受。
人教版高中课文《故都的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如何领略这段文字的意象呢?可以设置这么一组问题:你见过槐树落蕊吗?黄土高原的槐树落蕊在什么时候?见到这种落蕊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情景?作者为什么会“脚踏上去”?作者想体验什么?他体验到的与联想到的一致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不难得出这样的回答:见过。黄土高原的槐树在夏末秋初落蕊(蕊也叫槐米)。作者可能联想到落了一层薄雪的情景。见到美丽的“雪”景,作者欣喜地如同孩子,“脚踏上去”想体验一下踏雪的感觉。他体验到的与联想到的完全一致,这在他的笔下就有了“声音也没有”的文字,因为这是一层薄薄的“雪”,是经过没有重新结晶的“雪”。至于“气味也没有”可能是作者掬了一把“雪”闻了又闻得出的体验。这样对这段文字我们作如下再造:
初秋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院门,忽见街道上落了一层槐蕊,就像早上醒来忽儿发现夜里偷偷地下了一场小雪,喜悦从心底升腾起来,立刻产生了踏雪的冲动,孩子似的过去踏了几脚,却发现确实像一层薄雪,“声音也没有”,弯下腰去,掬了一把闻了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纯。
至此,槐蕊细腻柔软的特点已经十分突出,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北方槐树落蕊及故都秋的喜爱之情。像这样,通过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展开想象,我们再现了作者曾经亲历过的生活图景,从而真正走进了作者创造的寄托了自己喜悦而又深沉的情感的意象之中,真切地感受到故都秋景的美好。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由十种景物和人组合成的一则小令。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景物之间的关系,像作画一样确定各种景物的位置,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学生通过一番思索和讨论,把一首小令再造成一幅秋日黄昏行旅图:
山脚下有一个住着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前几棵老树伸展着光秃秃的枝丫,许多粗大的同样也光秃秃的藤蔓缠绕在枯树上,一群乌鸦有的在枯树上空盘旋,有的栖息在枝头。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弹着琴弦,唱着歌儿流向远方。河上有一座小桥,连接着一条古老荒凉的村道。在萧瑟秋风里,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驮着一个疲惫的惆怅欲绝的游子在古道上蹒跚前行。村庄后面,残阳如血,缓缓落下。
有了图画,学生就能走进图画,走进诗人的诗作,身临其境般地领悟寄托在诗里的情感。
黄昏时刻,在瑟瑟的秋风里在外漂泊,这本身就令游子备感孤独与凄凉。精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幽静的人家,无不牵动离人乡思的愁绪,怀念家园而不得回归的思想情感也随之体现出来。孤独凄凉,眷念家乡,情难以堪。而游子又看到了这样几个景象:乌栖于老树枯藤之上,乌鸦归家了;日衔西山,太阳也要归家了。此时此刻,他多么渴望像小山村的村民一样,一家人围聚在温暖的灯光下晚餐。于是他的愁苦更加深重,情何以堪?悲伤断肠在所难免。
这样,我们不但走进了诗歌描绘的形象之中,也溶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亦即完美地鉴赏了诗歌。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源泉,借助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重新创造文学作品的形象,确实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城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