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说的鉴赏可以归纳为三层内容:人物分析、情感体验和审美评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方式,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批判意识,从而达到有效的探究学习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说鉴赏 探究意识 探究内容 探究策略
小说的鉴赏可以归纳为三层内容:人物分析、情感体验和审美评论。即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让学生心同此感,从自己的圈子束缚中摆脱出来进行道德的评判、理性的分析,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围绕以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方式,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批判意识,从而达到有效的探究学习目的。
一、探究的内容范畴
(一)人物形象的探究意识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分析是小说鉴赏的第一问题。小说所刻画的成功人物形象大多是有血有肉、富有情感的。简单地以一种模式、一种思想来规范人,就会变得千人一面、异人同声,这是一种失败的教学。同样,用帖标签式的方法对人物形象加以肢解分析,也只能是对文学的亵渎。所以探究性学习是有效提升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水平的最好办法。对人物形象的探究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人物生存环境探究。人物的命运离不开他所生存的环境,把人物放在环境中进行分析探究,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在这探究中,要力求创新,选好角度,引导学生提出并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祝福》,笔者引导学生设立了一个题目:评鲁镇的女人们。群体即构成社会。鲁四老爷虽然是鲁镇政权的代表,但对待祥林嫂这样卑微的人物,鲁四老爷是不屑于动手的,他一个皱眉、一声“可是,然而……”就已足够。真正和祥林嫂接触的倒是一群女人们。四婶、卫家山的婆婆、卫老婆子、忙着做福礼却不能拜祖的女人们、跑来听阿毛故事的老女人、柳妈等,这群女人其实已构成了一个社会。她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思想,分属不同的阶层,互相压制、依赖、利用又互相抵触对抗。她们生活在祥林嫂的周围,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封建权势的帮凶,有意或无意对祥林嫂造成了伤害。她们害人而不清醒,被害而不自知。如富有“同情心”两次接受遭遇不幸的祥林嫂的四婶、跑来听阿毛的故事且“流泪”的老女人、吃斋念佛的“好心”的柳妈,她们不像婆婆那样凶狠恶毒,甚至是还“同情”、“好心地”帮过祥林嫂。殊不知正是她们,让祥林嫂真正感受到人世的冷漠,也是她们引导祥林嫂走进了神权统治的精神世界里,受尽煎熬,最后精神崩溃,被赶出四婶家,沦为乞丐,最终在祝福之夜“凄然”或“放心”地死去。对她们的刻画,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深层思考和批判。通过探究祥林嫂生存的这一环境,才能理解悲剧的根源,理解封建思想杀人不见血的冷酷。
2.故事情节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在故事发展中形成并得以展现的。要学会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才能更深地理解小说的主题。祥林嫂在第二次来到鲁镇的时候,已是死了第二个丈夫且死了儿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已是了无牵挂,不用担心还有“婆婆”家来再抓去卖的危险了,如果安心在鲁四老爷家勤心做工,也许还能安度晚年。如果故事就此打住,祥林嫂的形象只不过是一个饱受他人残害命运多舛的农村妇女形象,小说的主题就还欠深刻,人物思想性格也还显得单一,因为就还不能足以揭示悲剧的另一根源——封建鬼神思想对人的毒害。于是鲁迅又设计了柳妈“好意”劝祥林嫂去捐门槛的情节,让祥林嫂走进了生得艰难、死也不能安心的心灵煎熬处境。一个政权可以容易推翻,但一种思想却不容易被消灭。鲁四爷早就死去,祥林嫂的冤魂却久久难以消散。这种封建鬼神观至今不是还在统治一些人的思想吗?这也就是鲁迅小说深刻的一个地方。
3.人物思想性格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具有丰富性。唯有丰富,才是生动的,才是真实的,才是饱满的。《祝福》中几个人物就存在着思想行为上的自相矛盾性。鲁四老爷在书房里贴上“心气平和事理通达”来标榜自己,对祥林嫂的被抢却只评论一句“可是,然而……”,冷漠得让人心寒,对祥林嫂冻死在祝福之夜却又勃然大怒,脱口大骂,没有一点“心气平和事理通达”。祥林嫂曾进行了两次抗争,一次是逃出婆家,一次是撞倒在贺老六家的炉台前,殊不知她的誓死抗争不是为了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不过是为了维护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贞节观,却得不到人们的一点同情,倒是毫无人性强卖祥林嫂的婆婆博得了人们的赞扬,足以见得人们思想的复杂性、矛盾性,也更让人体会到封建思想的虚伪性、冷酷性。
4.细节探究。细节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微不足道、似乎可有可无的动作、语言、神态,却可能蕴含着作者巧妙的构思。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家做工很勤快,顶得过几个男工,虽然累些,但脸上竟有些“白胖了”,“嘴角还渐渐有了笑影”,我们可以以此探讨一个问题:评祥林嫂的“短暂幸福”。从而挖掘出祥林嫂思想上深刻的东西: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思想。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人们为什么仍叫她“祥林嫂”,而不叫“贺毛嫂”?李广田在其作品《没在名字的人们》中就揭示了广大农村“没有名字”的人们命运的可悲。他们愚昧麻木,从来没有做奴隶的悲哀而只有做不成奴隶的悲哀。鲁镇的女人们包括祥林嫂就属于这一类不幸的人们。族权、夫权、神权已牢牢捆住了她们的灵魂。再如别里科夫,从楼上摔滚下来,竟然还能若无其事地拍下衣服、擦下眼镜,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何用意?仔细推敲确实都有着无穷的蕴味。
(二)情感体验的探究意识
这个过程既是情感的投入,又是站在超然物外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理性把握的过程。阅读一篇小说,常会被人物的命运所打动,或被扑朔迷离的情节所吸引,或者被生动的描写所感动,这其实就是一个阅读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真善美的价值观的审视评价过程。反思探究这种情感的生成原因,也是鉴赏小说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鲁迅先生写了不少的作品,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对这些人物,大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目的是“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哀”与“怒”成了我们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要感情体验。祥林嫂的“不幸”是显而易见的,读者对她也充满了同情,“哀”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但我们会“怒”其不争吗?我们能怒吗?我们大多人的心理,可能是更多的悲凉。为什么我们不会“怒”?从中看出鲁迅小说情感的什么特征?这样的情感问题探究,学生才会体会到几千年封建思想毒害人的沉重的悲凉。《边城》中自然美、人性美让人留恋,但美而不得好报又让人感叹悲怜。我们可以以此探讨《边城》中人性美的凄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似乎是个弱者形象、受害者形象,我们读完绝对没有如同对《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那样的厌恶,那么如何理解这一形象?别里科夫是可恨、可怜,还是可悲?由这样的探究,我们可以引向对社会缺点的反思,对我们周围或自身的“套子”的反思,情感的体验探究才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审美评论的探究意识
高中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要让学生受到审美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有的美学家认为,真正的审美过程是忘我地进入角色,我与角色融为一体,“我即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即我”,看完了戏或小说,感情得到释放,审美活动也就此结束。笔者认为,如果仅仅这样也许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对作品进行一番道德的美学的评判,应该在灵魂的煎熬中,从人物的性格历程中得出必然的结论。倘若不是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流于表面的情感纠葛而失去深层意义。就审美评论而言,可以从人性美、悲剧美、艺术美方面进行探究。《荷花淀》中的诗化景物和诗化语言,充分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风格之美。以此为探究内容,可以欣赏到艺术美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