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只要教师注意准确切入,正确引导,学生就可以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的状态,有活力的课堂才能得以展现,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效果 最优化 思维能力
一、从课题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始终眷恋着祖国》,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找准切入点就很重要。从标题切入,抓住题眼“眷恋”,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线,开启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眷恋”是什么意思?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体现在哪里?“始终”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紧扣课题精心设问,突出重点,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课堂气氛自然热烈。又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抓住标题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设问:课文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哪些不同?作者是喜欢百草园的生活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这样的切入,着眼于教材的整体把握,覆盖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便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从课文理解的关键处切入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钱梦龙语)“阅读乃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教师教任何一篇课文,都应教会学生提取文章中的有效信息,使学生达到文本意义理解的思维水平。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入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出了清晰的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不同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式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者以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而设计出的四个出色提问,也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
三、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
教师在挖掘教材发现疑难词句时,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重新审视和思考。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教师可以这样问:“母亲是爱儿子的,心里并不希望儿子受到惩罚,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能打’?”既然说“打得好”又为什么说“勉强”?几个词语的改变,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用在本文,自有其深意。于是,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到母亲的爱子之心,理解母亲的矛盾心理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的感情。由此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中母亲的一片爱子深情。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有这样一句话:“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教学时可以抓住这句话切入:“那时指什么时候?”引导学生思维:“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打通了全文的脉络,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四、从课文内容的矛盾处切入
有时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这些不一致或矛盾处往往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由此设计问题,可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如鲁迅的《孔乙己》末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的设问一出,立即会引起学生对文章作深入钻研,通过讨论,学生就会理解这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大约”表示当时无人关心孔乙己的生活,再也没有得到有关他的确切消息,所以只能是一种猜测;而说“的确”是因为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已被打断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又无人相助,所以只能是死路一条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揭示了孔乙己的悲惨人生和封建科举制的罪恶。
五、借对比切入
一篇文章,总有几个词语和句子的内涵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能集中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的词句还反复出现,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明天不封阳台》中开头“明天要封阳台”、结尾“明天先不封阳台”的句子。这两个句子,句式相似,但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教学时不妨让学生对两个句子做品析,看看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作者观点的变化和对比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六、抓细节切入
文章中细节的作用令人叹服,它对刻画人物、塑造形象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引导学生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教《变色龙》时,小说曾四次写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这些细节描写深刻地揭露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了主题。教者可以抓住这一细节巧妙切入: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何作用?穿脱军大衣的细节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然后引导学生思维,进而理解: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军大衣”这一服装,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是第三次写他的军大衣。这里穿大衣则是心冷胆寒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罢了。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又冷,把奥楚蔑洛夫凌弱畏强、见风使舵的丑态暴露无遗。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军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地刻画了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之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总之,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既能够保证教学以最经济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又能带动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章的每个角落。把握切入点提问,就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样,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引爆思维,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