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中生写作水平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个中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功利性的外部环境,二是功利性的教学训练方式。作为一线教师,理当针对时弊,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洞悉世情,用准确的文字抒写悲天悯人的情怀,传承仁德厚义的精神。
【关键词】作文教学 功利性 关注现实 抒写真情
作为一名长期奋斗于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写作,常不免忧心忡忡。高中生写作水平不容乐观:思路混乱,词句拼凑;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生拉硬扯,矫揉造作;面目可憎,像个瘪三。然而透过一个个干瘪的文字,我们也仿佛窥见了考生紧缩的双眉,茫然的目光,无奈而又痛苦的面孔。为什么这样?
造成这种局面的个中原因的确一言难尽,笔者看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功利性的外部环境,二是功利性的教学训练方式。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社会成员,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这是一个物质日益丰富,欲望不断膨胀,“奇迹”接连产生的社会。“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似乎不是神话,急功近利的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谁还思考人生玩弄深沉?谁还埋头苦干厚积薄发?谁还执著专注锲而不舍?投机取巧的心理滋生在教育领域里,体现在高考上,学习的目的指向分数,而失去了求知的乐趣;体现在语文教学上,阅读和写作都是为了得分,失去了获取情感、释放情怀的欲望;收效甚微的语文没落贵族般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于是文字成了僵死的符号,无论怎样码都码不出感情,思维成了断源的河流,无论怎样疏却疏不出清澈的流水,语文的学习坏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于是夹缝中生存的语文举步维艰,奋战于一线的教师们,历经百战东挡西杀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接兵焦头烂额之时,不得不屈从于升学压力而“穿胡服,习骑射”甚至交出自己的领地,拉着学生攀书山、涉题海,却往往路难觅舟难寻。为了像数理化一样出效益,不得不搞语文学习的功利化、科学化、套路化,潜心研究什么样的作文得高分,作文按套路模仿,制定八股体,画出条条框框,诸如议论文“引-议-联-结”(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加以议论,联系实际,最后作结),还有什么并列结构、总分结构、递进结构等。按套路写出作文,乍看结构清晰,语句通顺,细审思想皆无,灵魂尽失。学生在考试中,能把“帮主”的降龙十八掌尽数使出,却因为内功全失,招招毙命的盖世武功,便成了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这内功是什么,是思想,是情感,是见识;是对人生的感悟,是对社会的认识,是对世界的关注,是对宇宙的探索;是对历史的思考,是对现实的担当,是对未来的憧憬。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学者必须有自主创见之精神。”作文更是如此,它是写作者用文字表述的自我、观照的世界。考场作文亦是作文,独抒性灵更为重要,宣扬个性更见风采,抒自得之见,发肺腑之情,打开思路,以情动人,写出思想,写出深度。正如《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讲述了作文技法:“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就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对实,实对虚,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便使得”,“词句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词语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辞害意”。归其要义,不外三点:①写作不难;②了解一些基本常识;③立意最重要(情感见识)。
其实,说真话,抒直情,痛快淋漓,因为表达是人的欲望之一。而学生历尽十多年寒窗,知识储备已相当丰富;生于信息变革社会,人生阅读不算肤浅。可他们为什么不能把吸收的东西外化到作文中去而造成写作时失语禁声呢?病因不外三点:①写作恐惧;②消化不良;③营养失衡。
恐惧症源于学生写作是被逼的而不是主动的,是应付考试而不是一吐为快,不是我想写什么,而是他让我写什么,我写什么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端起架子,装腔作势,虚情假意;模式上我该仿哪种套路,是并列、递进还是总分?材料上我该利用谁,是李白、杜甫、司马迁还是屈原、苏轼、陶渊明?此时,学生们课堂上老师如何使眼色都打不断的窃窃私语;寝室里,管理员费尽心机却阻止不了的暗中交流;同学故友相见,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见识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强烈的表达欲望销声匿迹。学生敛声噤口,无话可说,思想在作文时沉默,而作文也在沉默中消亡。
消化不良症即是阅读不带感情,文章与情感剥离,更准确地说不是学生自己体会的情感而是老师提示的或资料引导的。文以载道,文中无道,再美的文字也失去意义,教书目的是育“人”,不成“人”者,读再多的书也无一用。语文即是通过文章承传精神,塑造人格,涵养气息,开启心智……语文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而如今为考试而记字词、背常识、分析病句,为阅读题而阅读,为分数而写作。欲流而塞源,舍本而逐末。文章看得很多,书读得不少,却未经反刍而内化为自己所需的营养品。
营养失衡:为了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做试题,脱离实际生活,只知寻幽历史,不知烛照当前。他们心目中,金融风暴似乎距离自己很遥远;上海世博会与己何干?贪污腐败司空见惯;三农医改,房价上涨,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甚至艳羡富一代烧钱,渴望傍大款追富豪。没有谁思考政治体制的改变,谁来立志铲除教育的不公?几人关注矿难频发的原因?可曾同情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丢弃这些,不单丢了思想,实际上是丢弃了责任、担当意识,甚至丢弃了人格道德,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冷漠自私狭隘。没有生活的营养,书本知识成了僵死的教条,这样无疑切断了作文的源头活水。
这些问题说明,最本质的语文教育其实是素质教育,语文决不是几本教材、几本资料、几套试题,而是人生是社会。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读好生活这本书。出优秀文即出优秀人。对此,单靠语文老师独家奋斗、孤军奋战,似有不能承受之重,整个社会、教育主管部门要同心协力,大胆改革共谋发展。
作为一线教师,身先士卒责无旁贷,针对以上弊端,探索尝试,对症下药,实践中不妨做到:
1.提倡学生轻松写作,放胆为文,把关注时事、笔吐真言作为衡量作文优劣的第一标准。
2.阅读教学中以传情为主,写心得讲体会见仁见智,从“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学苏轼的旷达豪迈,从“粉身碎骨浑不怕”中学习于谦临危不惧杀身成仁;从烛之武退秦师里学谋臣能士挥洒自如一言兴邦……这时可以丢掉某个词语的解释,某个句子的语法分析,但不能丢掉文章的精髓。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锤练思想,美国一名经济学家说:“如果你想成为伟大的经济学家,你不仅要懂政治,还要懂历史、哲学。”一个学生如果想在未来有所建树,必须学会看世界、看自然变迁,看人情善恶、历史风云、政冶动荡、社会风貌、国际局势……从而作出评价判断,人才能是独立的,从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判断中可见道德标准、做人原则。做人成功,作文岂会失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教学实质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洞悉世情,用准确的文字抒写悲天悯人的情怀,传承仁德厚义的精神。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