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5期 ID: 137257

[ 王根军 文选 ]   

作文中如何创新

◇ 王根军

  【摘 要】一篇文章的“新”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立意新,二是选材新,三是表现形式新。在具体写作中,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不大容易的,事实上,作文中,主题、选材、形式只要有一个方面能表现出独到之处,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不失为一篇好的习作。
  【关键词】创新 立意 选材 表现形式
  
  一、确立有特色的主题
  (1)要密切关注现实、把握时代脉搏,确立有现实针对性的主题。古人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也就是这个意思。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和严肃思考,应该对读者认识现实生活和理解时代特征有裨益、有启迪意义,这种来自新鲜生活、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独特见解的文章才是真正所谓有新意的。现在的作文命题多是开放性的,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立意空间,因此,在确定文章主旨时,要多想想目前人们广为关注的重大时事和社会现象,尽可能确立与这类事情有关的主题。例如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初看似乎与现实生活离得很远,可事实上凡是写得成功的有特色的作文,表达的大多是自己对现实中我们正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见解,确立的主题大多与金融危机、抗震救灾、奥运、教育改革、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科技社会的人与科技的关系等热点问题有关。由此可见,有新意的好文章的立意大多是跟新鲜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
  (2)要善于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发掘出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本质问题,即所谓沙里淘金。这种“沙里淘金”所得的观点让人窥斑见豹,发人深思,能给人以新鲜感。例如,有一篇题为《十字路口》的文章,从繁忙的十字路中少有交通事故、车祸多发生在宽敞的大路上这一生活现象中发掘出“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这一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以《习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大部分考生都立意为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让人一生受益等。习惯对个人的成长很重要,这是人们熟知的,这只是个现象问题,在确立文章主题就应该深究一下它的本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习惯有着如此重大的作用呢?因为习惯本质上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行为定势,它来源于实践,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反过来影响实践,倘若能这样深入地思考一下,抓住习惯的本质,对习惯的认识自然就深刻多,文章的立意也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要养成好习惯”这一老话题上了。有一名考生是这样写的:老屋的门口有一个挺高的门槛,爷爷进门的时候总要提起长衫来才能跨过,后来家里翻造了新房,没有门槛了,爷爷也不穿长衫了,可是爷爷进门时总要习惯性地提一下衣服,跨一下。由此作者感慨道,人的习惯是多么不容易改变。作者又由此联想到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看来各种体制的改革尚是可见可行的,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这种“心理习惯”才是改革中最难攻克的堡垒。由于作者抓住了习惯的本质,所以他的立意就显得深刻而独特。这篇文章被判为满分。
  (3)要辩证分析问题,充分运用逆反思维方式,对公论和定论大胆质疑求异,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立意常常出人意表,让人回味无穷。如“不知足者长乐”、“贫家未必多俊杰,豪门何尝少伟男”之类的立意就属于这种类型,辩证分析,言人之所未言,给人别出心裁之感。再如,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长期以来人们多言南郭先生不是。对于这样的“公论”,我们就要敢于反过来想一想,南郭先生身上是否有值得肯定之处呢?细细一想,南郭先生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固然不对,但当他发现自己已不能“滥竽充数”时,立即溜之大吉,说明他尚有自知之明,倒不失为一个“识时务”者。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贪污腐化政府明令禁止、严查狠打,偏有不少不识时务者顶风作案;素质教育国家大力提倡,可偏有不少人钻进升学教育的死胡同不肯回头,等等,等等。跟南郭先生比起来,这些人大是不如,着实该向南郭先生学学,赶紧“溜之大吉”才好。这样的立意不落窠臼,自然能令人感到别开生面。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观点总能找到正确的反面立意,但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路,我们在作文构思中要有意识地运用它,同时要注意,作文立意中的所谓“逆反思维”应该是以辩证分析问题为基础的,切不可偏执一面之词,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二、选用新颖的材料
  (1)要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道德观察”、“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这些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20世纪你美吗》,在谈到20世纪“有美丽、有悲怆、有璀璨、有痛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论点时,作者将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纳入视野,注入笔端,如即将举行的以巴首脑会晤、久拖未决的菲律宾人质危机、电子邮件(伊妹儿)的出现等等。用如此鲜活的材料充实文章,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冠压群芳。
  (2)要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所谓“典型”,文学理论上概括为“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意即指既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又是“这一个”所独有的,因为它有个性,是独有的,因而就显得新颖,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他的表叔过于精明,爱算计,他选用了这样一则材料:表叔一年到头穿的鞋都显大,从没见他穿过合脚的鞋,觉得奇怪,便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大鞋小鞋总一个价,干嘛不买大的,合算。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对这则材料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新鲜有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老主题一样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像爱情、亲情、友谊、尊师这样的老话题,千百年来,人们总是能不断演绎出一些优秀的文章,为什么?正是因为选取的材料典型,总能给人以自出机杼的新鲜感。因此,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在选材上花大气力,坚决摒弃那些人们习见熟闻的材料,选取有个性、有特点的典型材料,让文章显出新意来,以免让读者产生“老掉牙”的厌恶感。
  (3)选材上要敢于否定自己的第一判断。一般说来,我们拿到题目时总会立即产生一个选材判断,对于这样的第一判断要冷静处理,不宜立即采用,因为这样的选材往往是大多数人最容易想到的,很可能陷入千篇一律的俗套之中。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这类材料先搁置起来,广开思路,力求另辟蹊径,这样才可能选到新颖的材料。有一次作文课,笔者给了学生这样一个作文题:“如果真有‘时空隧道’它可以带你回到历史上的某一时刻,使你有机会见到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人,你会选择时间上怎样一个坐标点?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会见到哪一个历史人物,与他进行怎样的对话呢?……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拿到这个题目后,我们大多数同学首先想到的就是历史名人,如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或伟大的政治领袖。因而,作文写出来之后,有许多同学选材雷同,如居里夫人、周恩来、鲁迅等,给人千篇一律之感,缺乏新意。显然,选材的局限性,束缚了同学们的思路。所以,在作文评讲时,笔者提示学生说:题目并有没有规定我们只能选取历史名人,除了历史名人,我们是否可以有其他选择?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抛开自己的第一选材后,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经过热烈讨论,他们认为历史上那些奇人异士可选,如毛遂;历史上那些臭名昭著的反动人物可以入选,如希特勒;历史上那些并没有留下名字的平民百姓也可写,如晚清时期的一名士兵;离我们不远的,那些已故去的“历史”人物也可选,如余纯顺、王宝森;还有同学想到,我们的那些去世的亲人应该也是可以写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一来,选材的范围大大拓宽了,于是,笔者趁热打铁,要求同学们复作,同学们热情很高,这一次果然写出了许多选材新颖的好文章。
  三、采取别致的形式
  文章的形式本质上应决定于文章的主题需要,要以有利于表现主题为原则,但是其本身也是大有讲究的,在安排文章形式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话说清楚,不能甘于平庸,而要选取那些最有利于突出主题的形式。
  (1)选用体裁要慎重。现在的作文题大多不限体裁,在选用体裁时就要认真考虑。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是用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体裁,因此,如果可能,应尽量避开这两种体裁,想想是否可以用戏剧、小小说、分镜头剧本等体裁,当然,要充分考虑到题目的许可以及自己对这种体裁的把握能力。
  (2)结构安排上要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倒叙插叙、设置悬念、欲擒故纵等手法的使用往往能增添文章的新意,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要使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学生作文中,特别是考试作文,一般说来语言不宜过于平实,富有特色的语言能给人以新鲜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与“外面的世界无法不精彩”,同样的意思,但后者便使人感到富有新意。因此作文中可多用一些清新明快的短句,注意语言的幽默性以及句式的变化,并恰当运用一些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能使文章为之增色。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作文的“创新”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技巧问题,它是丰厚的生活基础和敏锐的思辨能力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就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另外,我们主张创新,不是主张猎奇,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创新,要新得合情合理,要切合题旨,要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倾向,千万不能为了创新而舍本求末,把文章写得离奇古怪、荒诞不经,否则就有违初衷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

作文中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