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形势下,成功的课堂教学至少要达成如下四条:第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课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让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识成为现实;第三,要教之有序,让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第四,要学有成效,让学生智慧有提升,精神有收获。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关注 参与 有序 成效
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不是精英教育,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人。边缘人是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这种人在教学中或被排斥或被遗忘。教师要同情并更好地理解边缘人,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全体。如果说关注“优等生”是锦上添花,那么关注“边缘人”则是雪中送炭。正确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我们就会知道没有所谓的好生与差生。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应该是共存的,二者不可偏废。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每个学生关注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边缘人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欣赏每位学生的想法是关注学生的关键,教师创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开发创新的潜能是非常必要的。
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和倡导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去关注每位学生,用心去感受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不断地从学生身上觅到新的课程资源,语文课堂就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在课堂上,我们一方面要尽快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式,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从对课文的“专家式读者”和“权威性解读”的角色,变成课程教育的设计者、选择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教师和学生都要接受彼此的局限性,而不是想象的可能性。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放弃“专家式读者”的身份,允许自己和学生把对多元文化文本的接触当成一次全新的学习,并专注于与文本和其他读者之间的对话。另一方面需要同时注意自己课堂上每个环节的实施是不是脚踏实地,是真的从实际出发了,还是仅仅流于形式。比如,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让他们合作,先要清楚学生是否懂得合作,他们有没有合作的精神和意向;学生是否明确合作的内容目的;合作讨论出来的结果是集体成员的智慧结晶,还是优等生的专利;合作是不是真有必要。
合作学习时,或同桌、或前后桌、或者小组组成合作小分队,各抒己见,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然后集中智慧交流合作成果。我们应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和勇于表现自我;对缺乏信心的学生不能一味批评指责、挖苦歧视,而应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使学生由衷感到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不是一件深不可测的事情,而是一件赏心乐事,一件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能获得成功的寻常之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引导所有的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的浓烈氛围之中,热爱知识,潜心钻研,逐步步入知识迷宫,最终走上创新之路。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它有力地改变了老师“满堂灌”的教法,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识的机会。
三、要教之有序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今天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课堂风景——语文课正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呆板走向鲜活。课堂上,学生因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而激情四溢、灵光闪耀。但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着学生转,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教师小心又谨慎,惟恐自己主导过多。如,有一节课,教师讲解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预习较充分,关于海子的材料掌握不少,于是一节课成了了解海子简短人生经历的常识课。由于现在网络上关于海子的材料很多,言人人殊。有的学生说,海子贫穷,连一个收音机也买不起;有的学生说,海子不穷,他可以跑到西藏去会情人……学生很活跃,课堂很热闹。但这种脱离文本、不在预设之内的活跃和热闹是新课程么?新课改关注动态生成,但动态生成绝不是信马由僵,好的动态生成是以预设为基础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应该是教之有序的,而不是无序的。新课程不排斥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有效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预设中还要有预见性,一旦意想不到的情形发生,要求教师不拘泥于已有的预设,既要自然凸现生成,又兼顾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设计、提问、归纳升华以及营造良好的气氛都存在着与生成的相关性。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这样的教学预设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
四、要学有成效
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有人说,一看是否有智慧的提升,二看是否有精神的收获。这话很有道理。
语文课堂就是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以知识储备、思维导引、认识提升。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激励中拓展知识。
要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学生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态度、能力和愿望。如果一节课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讨论热烈,发言踊跃,这未必是真正的好课。说讨论,不到一分钟;说发言,出口成章,这样的课可信么?新课程改革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指课堂由学生去表演,而是指尊重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
总之,新课程在中国这片广大的教育沃土上还未牢固扎根,虽然以后的日子未必会风调雨顺,我们仍期盼它能够发芽、开花乃至结果。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