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的文章,要求内容丰富、证据充实,可有许多学生作文却空洞说理,无材料可用。相似联想法、对比联想法、背景切入法、经历切入法、原因分析法、性格分析法等方法,可以解决这一困扰学生的问题。
【关键词】激活材料 相似联想法 对比联想法 背景切入法 经历切入法 原因分析法 性格分析法
一、相似联想法
若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那选取与题目材料相似的事例作写作素材,应该是切合题意的;若是命题作文,那选取与写作立意相似的事例作写作素材,也应该是切合题意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与作文题目或写作立意相似的角度展开联想,找准共性,激活材料。
2004年全国卷Ⅲ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立意:我们可能遭遇挫折,但不能放大痛苦。依据相似联想法,古今中外,凡是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甚至是失败和磨难的人,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如联想到勾践及《勾践灭吴》,我们可以作如下表述:
残阳如血,暮鸦声声;横尸如山,硝烟滚滚。勾践披着沾满鲜血的战袍,站在会稽山上……越国遭此重挫,元气大伤,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对挫折,有人认为,越国已经大势已去;面对挫折,勾践却认为,越国一定能东山再起!
勾践有勇气面对惨烈的失败,他更有勇气从头再来;勾践有智慧总结惨痛的教训,他更有智慧重振旧山河;勾践有信心面对所有的挑战,他更有信心迎接美好的未来!昨天,勾践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今天,勾践是一位乐观的英雄;明天,勾践将是一位成功的英雄!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一些名篇中的经典语段,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对比联想法
在写作中,有时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或对比论证的方式。如贾谊《过秦论》中秦国与诸侯国土地、兵力的对比,秦国攻与守的对比,陈胜、吴广与诸侯地位的对比;苏洵《六国论》中诸侯国因赂秦失地与因交战失地的对比,诸侯国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辛与子孙割地的“大方”对比;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庄宗谨记父训与宠幸伶人的对比……因此,我们可以从与题目或立意相对或相反的角度联想,从对立面激活材料。
2006年全国卷Ⅰ是材料作文,是一个关于乌鸦学鹰的故事。材料中说乌鸦“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即乌鸦迷失了自我,丢掉了自我,不做自己,偏要去做鹰。有一考生从材料的反面立意,确立了“做好自己,才是最美”的观点。下面是他这篇作文中的几段:
活出个性,生命才会精彩。
著名化学家瓦尔锡年轻时经历过许多的求学波折。从做牧师到当作家,他都屡屡碰壁,只有当他步入化学的殿堂时,才真正地找到了自我。也许当时化学是最不挣钱的职业,然而,那却是最适合他的。
生命的过程是寻找自我的经历,就如乌鸦学不得老鹰的俯冲,游鱼学不得飞鸟的翱翔,流水做不到大山的稳重。做好自我,打开生命之门,拓开人生之路。
乌鸦没有自知之明,也可从它的反面立意: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应该认清自我。这样,就可对比联想:
邹忌在一片“美”的赞誉声中,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信自己不如徐公美,是有自知之明。爱因斯坦认为自己缺乏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依然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是有自知之明。罗映珍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却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现场说“我很不安,我只是一个渺小的人,一个普通的公安民警的妻子”,也是有自知之明……
三、背景切入法
事情的发生或结果的产生总是有它特定的背景,尽管我们不能说背景相同结果就相同,但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或有些结果的出现确实有太多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从背景的角度切入,激活材料。
2005年广西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从“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可以得出立意: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背景),有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找准自己的位置(背景),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在给自己准确定位。这个艰难的抉择过程,就是他走向成功的背景。它使鲁迅先生实现了从准医生到文坛巨匠的飞跃。我们可以尝试以下表述: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的梦想是“从医救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国人。可在仙台学习期间,他从图片中看到精神麻木的中国人,只能做示众材料和无聊的看客……惨痛的现实使他清楚地意识到:精神的健全远比体格的健全重要。
于是,他弃医从文,要唤醒沉睡的民众,要拯救一个民族的灵魂。鲁迅先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把笔变成了投枪和匕首,要做一名“真的猛士”,要做一名呐喊的先驱,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定位准确了,人生价值也升华了:他成了享誉中外的文坛巨匠,成了拯救民族的中流砥柱。
四、经历切入法
在现实生活中,结果与过程确实有不对等的时候,有令人称道的过程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可有满意的结果却一定有令人称道的过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人生际遇,而这种人生经历与个人的成败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从人物的经历切入,就可以激活材料。
2007年辽宁卷以“我能”为题,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肯定,一种乐观与自信,一种必胜的信念和决心。顺境中充满自信,固然值得肯定;可逆境中依然自信,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联系毛泽东的革命经历,可以尝试以下表述:
一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胸襟是博大的,他的情怀是豪迈的,他的心态是乐观自信的。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高唱着自信之歌。
在“恰同学少年”时,他指点江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凌云壮志,更是对自我的充分肯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他俯瞰群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诗人的大气,更是身处逆境的豁达乐观。在总结长征时,他放声高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对艰难险阻的藐视,更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在革命形势大好时,他扣问长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是胜利者的豪情,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心。在评古论今时,他横扫五千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对历史的经典感悟,更是革命家的冲天霸气!
这便是永远自信的毛泽东,这便是无所不能的毛泽东!
五、原因分析法
在作文时,为了支撑某一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常常要借助他人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而成功与失败都可能有许多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分析原因的角度入手,激活材料。
2004年高考,广东省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材料中,那位商人由于到异地后语言不通,产生了误解,将善于搏虎的误解为善于灭火的,导致一人葬身火海……这个材料体现了语言在人们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可以尝试下面的表述:
苏秦、张仪,一介书生,无显赫高贵之血统,无驰骋沙场之军功,无富国安民之政绩。何以合纵连横、出将入相、威慑诸侯、名振战国、流芳千古?靠的就是三寸不滥之舌,靠的就是能言善辩。可见,没有娴熟的语言,便没有和谐的沟通,没有和谐的沟通,便没有成功的外交。
2009年高考,四川省以“熟悉”为题目。一考生提出了“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境界”的观点,他作文中的一个素材是分析国学大师季羡林成功的原因,其中的两段是这样的: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功绩。冷僻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住他钻研的脚步,孤独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言语没有能动摇他追寻的心灵。当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掌握熟悉到无人能及时,人们毫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予了季羡林先生。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文化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
六、性格分析法
人物是个性化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的成功或失败都是与性格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激活材料。
2004年高考,重庆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有一篇名为“独上高楼”的优秀作文,分析了三位伟人的性格:李白高洁傲然,苏东坡从容洒脱,辛弃疾豪情满怀。他们都“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守护着永恒的精神家园,其写李白的一节是这样的: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2005年高考,四川等考区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为了阐明“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这一主旨,有一篇名为“永远的苏武”的优秀作文,就是从分析苏武的性格的角度构思的,其思路大致如下:
苏武忘记千金封侯,忘记荣华富贵,忘记牧羊的孤独,忘记二十年的艰辛;铭记江山社稷,铭记身为人臣的本分,铭记铮铮男儿的气节,铭记生是大汉臣、死为大汉魂的忠贞。他能如此想,他能如此做,他能如此执著,他能如此无怨无悔,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性格!忠贞不渝是性格,执著无悔是性格,包羞忍辱是性格,甘于寂寞是性格,淡泊名利是性格……
★作者单位:贵州省桐梓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