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即可采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主导作用 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笔者在教授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即采用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觉得效果非常好。
一、教师设问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带着更多答案去学习。”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即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
在《祝福》的教学过程中,理解小说的主题是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个问题笔者主要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理解作者用“祝福”做标题的含义;二是探究祥林嫂的死因;三是讨论在电影《祝福》中,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的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从而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究,完成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鲁迅的文章向来深奥难懂,学生一般不太喜欢学,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上《祝福》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看1956年由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了解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小说和电影不同之处。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设置问题:作品写的是祥林嫂的故事,却为何起名《祝福》?根据你的理解,如果给小说重新命标题,你将如何命标题?话音刚落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积极性很高,争着回答。学生重命的题目有:《一个女人的遭遇》、《祥林嫂的故事》、《灰色的雪》、《枷锁》、《罗网》、《狼与“狼”》……,且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笔者又趁热打铁提问:作者为什么用《祝福》做标题?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一是线索作用,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它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又使文章结构谨严。二是对比、反衬。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是无福可祝、无福可言。祥林嫂是在祝福声中死去,用祝福的热闹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探究祥林嫂的死因问题时,笔者让大家做一回福尔摩斯,侦破一个凶杀案,学生很新奇。笔者设置问题引导:勤劳、善良、能干的祥林嫂,在鲁镇人一片祝福声中寂然地死去了,她怎么死的?谁是凶手?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得出结论:鲁四老爷是有钱人,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权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及鲁镇上的人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愚昧、冷漠、麻木、落后,不自觉地成了逼死祥林嫂的帮凶。笔者趁机点拨,正如著名作家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也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最后确定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是封建礼教和迷信,这样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小说的主题理解。
二、培养学生释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要由“供应型”向“超市型”转变,要充分调动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权。课堂内容要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能力型”转变,通过课堂学习生成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地激发释放出来。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讨论杀害祥林嫂的真凶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查找和祥林嫂有过接触的人,从而锁定嫌疑人范围,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证据对嫌疑人逐一进行排查,然后找出真凶。学生做福尔摩斯破案,十分兴奋,小组积极合作,很快从文中找到了真凶。但也有同学提出了疑问,那就是祥林嫂的婆婆和鲁四老爷是不是同类人,是不是也算杀害祥林嫂的主凶。这个问题一出现,学生反响很大。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辩论。支持方和反对方各执一词,辩论非常热烈。支持方的理由是,婆婆逼着祥林嫂第二次嫁人,造就了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导致了祥林嫂的命运更悲惨以致于活不下去。反对方的理由是,祥林嫂的婆婆和祥林嫂、柳妈以及鲁镇上的人们是同类人,是社会最低层的人。婆婆为了给第二个儿子娶妻,不得不逼祥林嫂改嫁。封建社会婆婆卖媳妇是正常的,人们甚至还夸她精明,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通过探究讨论,最后明白了第二次嫁人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的,祥林嫂注定没有活路。然而,她婆婆是害人者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因此鲁四老爷和祥林嫂的婆婆不是同一类人。
三、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对文本实行有偏向性的解读,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本是一个客体,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留下空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识。
在笔者第二个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小说中“我”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说实话,这个问题不在笔者预设问题之列,因为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比较简单而且课堂时间有限,但是既然有学生质疑,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于是,笔者专门留出2分钟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和讨论祥林嫂死前对“我”的有关鬼神有无的询问,从而得出结论:“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不能给她明确的答案,也间接促成了她的死亡。
为了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设置问题:在电影《祝福》中,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为什么?课堂上又掀起了一个高潮。一个学生说:“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加得好,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很解气,她“怒砍门槛”说明当所有的希望都变成绝望时,祥林嫂的这一举动更能反映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马上就有同学反驳说:“怒砍门槛”这个情节添加得不好,因为当祥林嫂把所有的钱都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是同情祥林嫂的人。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才更能反映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对这个问题,笔者没有做简单评判,而是充分肯定了双方同学的观点。通过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这节课,学生发言积极,他们发自内心的谈论,让笔者十分欣慰,笔者喜欢这样的教学场面,因为学生已经融入到课堂中来了,而且是那么主动。笔者感觉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以往同一内容的教学效果要好,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主动探究的兴趣,超过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深深体会到,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整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他们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红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