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5期 ID: 137250

  

变被动为主动,提倡多写随笔

◇ 徐 聪

  【摘 要】随笔最大的特点是“随意”:字数不定,形式不拘,题材多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草鸟虫,大至世界风云,小至班级家庭趣闻,喜怒哀乐,皆成文章。随笔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的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之一。
  【关键词】随笔 主动写作 有效方法
  
  要改变中学生被动写作的现状,使之变为主动写作,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多写随笔。那么,随笔有何特点,如何指导学生写好随笔呢?
  一、题材不受限制,形式灵活自由
  随笔写作如同日常的饭菜一样,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它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心之所想,笔之所至,无被动之痛苦,有随心之快乐。随笔写作可以让学生从苦不堪言的被动写作中解脱出来,逐步走上“情动而辞发”的主动写作之路,可以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主动写作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与能力。
  随笔不像命题作文,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作。它可以选择轻松的课余、悠闲的饭后、清新的早晨、宁静的夜晚……当灵感袭来的时候,或者说当跃跃欲写的时候,翻开心爱的随笔本,挥起一支富有活力的笔,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这比起在限定的两节课内挤牙膏似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享受。
  随笔不像命题作文,要写硬性规定的内容。命题作文的形式有意无意地否定了学生习作的主体地位,也违背了写作规律,使学生丧失了写作的热情与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逆反心理。这些心理障碍,导致作文的空洞干涩,文字少活气,篇章无灵魂,甚至编造抄袭,敷衍拖拉,养成不良的文风。随笔作为思想自留地、精神后花园,有什么话想说,就如实地记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同学们可以尽情地抒写自己的耳闻目见、喜怒哀乐。
  随笔也不像命题作文那样弄虚作假、矫情造作。因为命题是写给老师看的,为了交差,也为了好分数;而随笔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自己人生足迹的记录,是为了真实展现自己的心灵。随笔的价值不在于形式的完美,而在于内容的真实,在于蕴含文字之中的真情实感。所以,假话、实话、大话、套话在随笔中毫无市场,而实话实说才是随笔生命之所在。
  由于随笔的随意性大,可以自由发挥,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学生一般都能在随笔中坦诚相见,因此,随笔成了及时地了解学生、沟通思想、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一位同学在随笔《老师的眼睛》中写道:“上课时,我特别注意老师的眼睛,因为老师的眼睛是晴雨表——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所折射出的或褒或贬尽现于眼神中……当某位同学声音响亮、准确无误地回答问题后,您用兴奋的目光示意他坐下;当您从作文簿和随笔中读到一篇好文章时,便眯缝着双眼,端详半天,‘啧啧’不已;但当看到某些同学上课走神开小差,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时,您的目光中充溢着责备和不安……”一位平素寡言、性格内向的同学在一篇随笔中居然措辞激烈地向老师“开了一炮”:“老师,您上课时用提问题的方式让我们思考讨论,我们喜欢这样的课,但是每次提问,您总让一些好同学回答,把我们晾在一边,您可知道,我们也想举手发言,但怕讲错,胆子小……希望您给一点鼓励、一些机会!”多好的学生,多么坦诚的话语,真给人有一种掏出心来的感觉。我们禁不住为这样的肺腑之言所震撼!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借随笔一席之地敞开心扉,倾诉心事。在随笔这块园地里,师生间尽情交流,既没有年龄的界限,也没有师生的隔膜,有的是和谐与默契的心理沟通。
  二、学会观察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最苦恼的就是没材料可写。学生平时“二点一直线”,较少接触社会实践,再加上阅历浅、经验少,积累材料也少。写作时,常常会因为缺乏材料而感到苦恼。著名作家茅盾指出:“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包括所谓“炼字”在内),固然不可不下一番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一番功夫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可见,培养学生养成勤观察、多积累的习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随笔这种形式恰好能把稍纵即逝的观察所得一点一滴地记下来,为日后的命题作文打好基础。
  怎样写好随笔呢?俗话说:“处处留神皆学问”,就是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我们鼓励学生保持青春的激情和感觉的敏锐,亲身感受生活,深入体验情感,要他们开放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去直接感受生活,并且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品味人生。每周我们要求学生自由选定一个观察对象,可以是人、事,也可以是物、景。一周中,或仔细观察人、物、景的形象、特征、性格等,或仔细观察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随笔时必须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写人,要细心观察、抓住特征,善于描写刻画;写感想,要侧重于对人、事的看法和评价。最后,要求他们写随笔如同作文,不仅要一个恰如其分、引人注目的好题目、好开头,而且要在构思、立意、形式上都要求“新颖”。这样一步步有针对性地要求并加以训练后,学生写随笔的水平明显提高了。学生们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时有佳作出现。有位同学在《邮递员阿姨》一文中写道:“……每天傍晚放学回家,路过学校附近邮局,总会看到一位中等身材的邮递员阿姨骑着自行车,来到邮局门口的邮筒前,自行车往边上一靠,取得钥匙,开启信箱,掏出信件放进挂在车把上的邮袋里,再锁上箱门,骑车走了……这一连串的动作仅仅发生在几十秒钟内。我不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决定第二天再观察……连续观察了三天,惊喜地发现,那位邮递员阿姨都是准时抵达,动作总是那么利索……我不禁赞叹:这样的基本功可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啊!”还有的同学在上学路上,看到小商贩叫卖过期“羊肉串”;看到随处张贴的虚假广告;看到沿街乞讨者装疯卖傻骗人……学生们在随笔中慷慨陈词,谈看法、提建议,呼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取缔这些丑恶现象,以维护城市的形象。
  三、相互交流讲评,及时指导推荐
  学生学写随笔,是一种练笔活动,既要尊重学生的创造,多给予鼓励,又要指出不足。我们的做法是:
  设立博客群,互相交流点评。每周让每个学生挑选自己写的最为满意的随笔在博客上交流,两人结对子,互写评语。这些同学间的批语富有人情味,给人以鼓励。如:“看了你的随笔我似乎看到了你的心路历程”、“读你的随笔,我品尝了你的酸甜苦辣、理解了你的那份艰辛与苦涩”、“你能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为你感到欣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衷心希望你今后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成绩提升上去”……同学之间的评语激发他们写随笔的热情,自觉地把写随笔当成一种习惯。
  每周设定一节“随笔讲评课”,专门作为随笔写作交流、指导课。“相观而善之为摩”,学生的随笔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写法便于学生学习。每节讲评课我们把学生的佳作印出来,供学习交流点评。每次交流也不限于几张老面孔,适时推出一些写作稍有进步的学生。老师在讲评课上对讲评的文章进行点评分析,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技能。
  我们把学生的随笔写作与作文写作、日常演讲结合起来。每学期选择随笔中的素材写成二至三篇的自由命题作文;每节语文课前让全班每个同学选取随笔中自己最满意的一则随笔,轮流向全班同学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由于自由命题作文取材于随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命题作文的种种弊端。同学们可以打碎被动写作的桎梏,进入能够自由飞翔的小天地,写出了一篇篇情真意切、自由奔放的好作文。我们及时印发并推广这些优美的作文,使班上越来越多的同学跨入了自由度更高的主动写作的天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精彩动人的作文。也由于课前三分钟演讲直接来源于随笔,语出肺腑,言为心声,同学们迸发出主动写作、积极参与的热情令人始料未及,从老师定话题,发展到学生自己定话题,从老师评价学生的演讲,发展到学生评价学生的演讲。一次次精彩生动的演讲,都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主动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素质与能力。
  我们还把随笔中的佳作推荐到班级黑板报、校刊和市里的报刊上发表,这样,对写作好的学生是一种褒扬、鼓励,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激励。这种交流、评讲、推荐三结合的做法,既可给全班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自由写作的热情,鼓励了其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扬,真正体现了生活和作文的交融。
  学生从学写随笔到争写随笔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欲罢不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推动写作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华侨中学。

变被动为主动,提倡多写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