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我们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题目,抓住题材和题眼,揣测诗歌的情感思想指向;玩味诗歌中重要语句如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知人论世,细读注释,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关键词】古代诗歌 思想感情 解题原则 解题方法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诗言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因此把握诗歌的感情已逐渐成为命题的热点,2009年高考就有全国卷Ⅱ等8套试卷直接考查了把握诗歌思想感情。下面笔者就如何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做一些探讨。
一、解题的原则:整体把握诗歌内容,联系具体诗句分析
例:(2009年高考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和气节的崇敬。
学生做题时容易犯脱离文本想当然的错误,缺乏联系前后语句分析把握的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
空惆怅:①表达了作者对屈原忠贞爱国却含冤而死的怅惘。②不禁想起自己和屈原一样不被重用,因而悲伤惆怅。无人解:①表达了作者在端午节却独自一人无人作伴所引发的孤苦之情。②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失望,对于没有谁能了解屈原的苦衷的伤心之情。
作者描绘端午节的民俗画面,感叹人们只知道用种种方式庆祝端午,却忘记了节日的由来,很少有人崇仰屈原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屈原忠义精神的敬仰和缅怀。解题时,联系前文,抓住关键句“处处忙”、“庆端阳”,联系后面一句“谁复吊沅湘”,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很明显了,端午节人们忙于形式上的庆贺,却无人悼念屈原,忘了当初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和根本意义。抓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分析,作者认为千载之下,屈原的忠义之气仍可与日月争辉,《离骚》的忠君爱国精神让作者唏嘘感叹,这种感情却无人理解,作者怎能不感到深深的寂寞,深感知音难寻呢?
即使是分析诗歌中某一部分或某一句的思想感情,也要联系全诗整体考虑,尤其是前后具体语句考虑,才不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才能把握得更全面准确。
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例:(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1.分析诗歌题目,抓住题材和题眼,揣测诗歌的思想情感指向。(1)诗歌题目包含了最丰富的信息,往往包含创作诗歌时间、地点、题材等要素。根据诗歌题目,我们可以确定这首诗歌的题材属于一首送别诗。古人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送别诗基本主题有: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如《送魏大从军》,坦陈心志或一吐积愤的告白如《芙蓉楼送辛渐》,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如《雨霖铃》。根据“送人”这一题目,联系有关语句进行想象揣摩,不难把握诗句中蕴含的“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喜外弟卢纶见宿》(2009年江西卷)题目中的“怨”、“喜”就是题眼,直接表露中作者的情感,岂能忽略?
2.玩味诗歌中重要语句如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化用了李白的《行路难》中的典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得出第三点答案“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3.知人论世,细读注释,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中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观点、艺术主张、作品风格,就可以把握其思想情感的主旋律,对于确定一首具体的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大有帮助。了解作者所处的政治形势、时代特征,就可以了解文学的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的情感基调,对于准确抓住一首诗歌的感情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向作用。诗歌下的注释,除了解释字词典故外,更多的是介绍作者,交代具体的写作背景,对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很大,作用很明显,要细读注释,把它作为打开诗歌感情之门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