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有效复习策略是:在细析考点的基础上,交融层级、活化方法。“交融层级”指在默写名句名篇复习中,不要拘泥于该考点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规定,复习层级不等同于考试层级。具体地,要以理解层级(B)、应用层级(E)和识记层级(A)交融的方式,复习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默写名句名篇的考点。因为理解的甚至能应用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活化方法”指在“默写名句名篇”的复习中,避免一味死记硬背的方法,活化优化记忆方法,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默写名句名篇 细析考点 交融层级 活化方法
一、细析考点,展示真题
细析考点,是为了准确把握该题的命题特点和可能走向。细析考点包含两方面,一是解读考试说明,二是分析高考试题。下面先从“细析考点,展示真题”两角度,撮其要端,略作梳理。
1.细析考点
(1)从考查的能力层级说,“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考试说明中属识记级(A级)。“识记”包含两方面,即“识别和记忆”。
(2)从考查重点说,2009年18套高考试题共考查名句137句,主要考查了先秦散文和唐宋诗词(这两项占57.41%),其次考查了赋,最后是对楚辞、骈文、曲的考查。可见重点仍是唐诗、宋词和先秦散文。以2009年江苏高考为例,唐诗宋词、先秦散文占50%,楚辞、赋占25%,课外名句占25%。
(3)从考查的分值和分值分布来说,分值通常在5至8分之间,分值分布以高中名句名篇为主,兼及初中名句名篇和课外名句。以2009年江苏高考为例,江苏名句名篇默写分值8分,在全国同类题中分值最高。2009年江苏卷采用了4:2:2的分值分布,4分为高中课本要求识记的内容,2分为初中课本要求识记的内容,2分为课外名句。
(4)从“常见”的含义来就,“常见的”一是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初、高中篇目(江苏考试说明规定高中14篇,初中25篇);二是指课外文质兼美、影响广泛且常被引用的名句。
(5)从考查形式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根据上下文填写空缺部分的内容”,这包括空缺的前置式、后置式和嵌入式三种形式;第二种是“根据提示和评论填写空缺部分的内容”。A级的“识记”本就包含“识别和记忆”,“识别”应该隐含第二种考查形式的含义。
2.展示真题
[真题1](2009年高考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6)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真题2](2009年高考四川卷)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诗经·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荀子《劝学》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司马迁《屈原列传》)
汉代五言诗《迢迢牵牛星》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出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难以排遣的离别之苦。
李白《将进酒》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的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二、交融层级,活比方法
“交融层级”指在默写名句名篇复习中,不要拘泥于该考点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规定,复习层级不等同于考试层级。具体地,要以理解层级(B)、应用层级(E)和识记层级(A)交融的方式,复习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默写名句名篇的考点。因为理解的甚至能应用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掌握。
“活化方法”指在“默写名句名篇”的复习中,避免一味死记硬背的方法,活化优化记忆方法,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复习效果。
1.研究所在省近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走向为主,研究全国其他省份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为辅,以准确把握所在省2010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重点及可能走向。
2.注意四类易错字,分别是生僻字、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通假字。学生对生僻字易关注,对其他三类常有忽视。最关键的还是要把理解层级(B)和识记层级(A级)有机交融,即要在理解这四类字基础上识记。
(1)生僻字。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鹜”与“骛”易混,“鹜”从“鸟”,属鸟类;而“骛”从“马”,奔驰意,成语有“如高骛远”。又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中“铛”易误写为“珰”,“铛”从“钅”,“平底的浅锅”;而“珰”从“王”,“玉质装饰物”。
(2)同音异义字。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中“度”常误为“渡”,“度”乃“度量衡”之“度”,测量长度的单位,时间长度应用“度”;“渡”从“氵”,“渡河”意,可引申为“渡过困难”。又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幽”易误为“忧”,其实此处用“幽”旨在强调琵琶女此时一腔无法言说、无以名状的愁恨。又如“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销”常误为“消”,其实此处“销”为“熔化”意。又如“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中“梁”易误为“粱”,从偏旁“米”、“木”即可识别。
(3)同义异形字。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材”易误为“才”。又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惟”易误为“唯”。又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致”易误为“至”。又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至”易误为“致”。
(4)通假字。古诗文中只能写通假字处误写成本字。如“来吾道夫先路也”中“道”易误为“导”。又如“莫春者,春服既成”中“莫”易误为“暮”。又如“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羞”易误为“馐”。
3.注意古诗文中常常倒置的词语。古诗文中常有较之现代汉语倒置的词序。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久长”易按现代汉语习惯误写为“长久”。又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歌诗”易误为“诗歌”。注意,人教版为“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苏教版改成了“不知东西”。
4.理解句意记忆。不解句意地硬背,常常出现同音代替的错默现象。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始”易误为“使”,又如“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中“深”易误为“森”。又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中“好”易误写为“美”。不据上下文,不理解句意,单独看错写句也能讲通,正是这种“也能讲通”易使一些不解句意、死记硬背的同学失分。
5.注意篇章而非名句片断背诵。这样的默写题填空部分或许不是什么微言大义的名句,但这样的填空常常能考查出学生对名篇的篇章背诵能力。这就提醒考生对于名篇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背诵默写好全篇。绝不可存在侥幸思想,而偷工减料、断章取句。其实高考已有体现,下面略作列举: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2004年高考江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