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做好应做的分内事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培养文言兴趣,提高文言素养,提升精神品位;加强课外文言阅读,推行“大语文”观。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自主式阅读 整体性阅读 诵读法
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费力大、费时长、收效低的特点,本文拟就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关方面来阐释一下个人的观点,以求正于方家。
一、按部就班,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分内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规定看起来很“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偏差:其一,什么叫“浅易文言文”?像庄子《逍遥游》这样的文章也算“浅易”吗?难度过大的选文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打击是可以想见的。其二,有的老师在文言字词句方面的教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对课文整体阅读不太重视,使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一样只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其三,有些教师不顾实际,总想着“如何借助文言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能力”,教科研上的赶时髦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我认为,依据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言文教学主要是要做好以下的分内之事:(1)继续重视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新旧联系、辨析异同中理解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重视每一篇课文,把“帮助学生理解熟记具体的文言课文”作为“文言文教育的第一要务”。让学生适当地“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引导学生走入“文心”,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真正体悟到文言课文之美,从而乐学、会学。久之,学生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就能恰当引用、巧妙化用,不断提高自己语言的美感。(3)引导学生接受以思想见长的文言课文的熏陶,让他们直接感受杰出人物的博大胸怀,加强自我品格修养。多年以后,学生在困厄中能想到司马迁的不屈以自励,在得意时能不忘魏征的警示以自勉,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真的达到了。
二、注重方法,培养文言学习兴趣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1.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许文言课文让学生怕了,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自主式阅读。所谓自主式阅读,就是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教师不要布置硬性的阅读任务;阅读的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不带负担的。事实证明,自主式阅读文言作品,学生的兴致很高,就连很厌恶文言课文的学生读起《聊斋志异》来也是津津有味、兴味盎然、爱不释手。久之,学生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二)培养文言兴趣,提高文言素养,提升精神品位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
(1)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2)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不仅是古人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是今人学习文言的重要途径。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重视诵读,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3)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真美,吸收养分。
(1)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地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第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第三,辅以“务实、得法、有效”的巩固训练,不断提高。
(2)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读《归去来兮辞》,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而不必让学生拼命地把文章翻译成味同嚼蜡的白话文。
(3)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其一,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其二,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掘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产生豁然开朗之感,领悟了作者独运之匠心。不仅激发了兴趣,也培养了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