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3期 ID: 137117

[ 王华清 文选 ]   

如何让影视元素巧入文章

◇ 王华清

  【摘 要】优秀的影视文献是一种极好的教育资源,它能创设出优美的教育情境,开拓出广阔的教学空间,为学生营造更灵动的积极学习和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面对鲜活的人,面对鲜活的影视元素,只要我们能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广袤空间,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找寻灵感和构思技巧,从而“神思飞扬”、“下笔有神”,那么,作文课堂上的异彩纷呈必将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影视文化 模拟台词 特写镜头 蒙太奇手法
  
  一、话题的提出——基于教学现状的些微思考
  
  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陶行知曾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因而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紧要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与流行文化可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尤其是影视文化,更是吸引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眼球,它们往往以现实生活为突破口,以细腻逼真的视听美感为手段,以展现美好情怀、挖掘深刻哲理为目的,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介于现实和艺术之间的美妙画面。但不可否认,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进入市场,难免泥沙俱下。因而,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拒绝黑色、黄色、灰色作品的同时,我们更应以丰富生动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大语文”意识,通过培养学生有意识的鉴赏,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是让人绞尽脑汁却又收效甚微,比如从小就练笔的记叙文,到了高中,还是不断地出现很多让人头痛的硬伤。于是猛一击掌: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广泛涉猎影视作品的同时,汲取一些创作营养,一举两得,岂不快哉!因此,本文拟从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入手,有意识地引进影视技巧,以求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二、病症与处方——基于作文症状的若干策略
  
  病症之一:不肯“开口”,不会“行动”
  具体表征:对于人物的描写缺乏灵动的细节,仅以抽象、概括、淡而无味的叙述代替人物活生生的语言和动作,使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剩下僵硬的躯壳,毫无生趣可言。
  药理追溯:记得小时候常常收听《电影录音剪辑》,通过清晰的人物对白和必不可少的旁白,一段段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就会在普普通通的“黑匣子”里风姿绰约,吊足人的胃口。常言道:言为心声。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话。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先生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别的且不说,单举《祝福》中的一例。对于捐了门槛、“神气舒畅”的祥林嫂,鲁镇的人们并未完全的原谅,起码对于四婶来说,她对祥林嫂的警惕之心从未有过丝毫的放松,因而先生为她量身定做了以下三句台词:“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你放着罢,祥林嫂!”细细品味这三句话,除了语序颠倒所产生的强烈的禁止意味、呵斥效果外,开头两句中“摆”、“拿”顺序的有意安排,更具有令人深思的成分:不准摆放碗筷,连最低级的“拿”的权力都被剥夺了。这一切,怎不将可怜的祥林嫂推向更可怕的十八层地狱?可惜的是,1956年版夏衍编剧的电影《祝福》,却并未突出这一段,让人遗憾。不过,让学生在对原著和影视的对比鉴赏中,进一步品味人物个性化而又富有深意的台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对症下药:明白了台词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作用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时可分两步走:(1)模拟台词。举个例子,老舍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老实人,在划火柴而没有点燃的时候,就会说:“哎,真没用,连根烟都点不着。”相反,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就会把烟往地上猛地一摔,高叫道:“他妈的!”在此,不妨先不将原作者预设的谜底告知学生,而让他们选用各自富有特色的语言(当然也可配合动作、神态等)来表现。(2)设计语言小练习:月考成绩出来后,面对一号种子的骄人表现,其他同学的心态有哪些?街上两车不慎相撞,围观者有何反应?股市一路下跌,股民怨声四起,请模拟几种口吻。相信这些形式不一的小练习,对于改变学生作文中千人一面、个性模糊的弊病定会大有裨益。当然,为了巩固、强化这种“语言凸显个性”的作文意识,还可以搜集大量的经典台词让学生欣赏。
  病症之二:平铺直叙,拖沓冗长
  具体表征:详略不突出,表现不细腻;没有细节的刻画,没有场面的渲染;如此一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心灵冲击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药理追溯:实际上,影视作品在这方面已经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学生对影视作品中“详略处理”产生极大的兴趣,可能源自我曾经向他们推荐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它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由张艺谋执导。我先让学生就原作题目进行猜测,猜测作品的表现侧重点。这一点学生较容易把握。然后,引导他们留意这样一个奇特的细节:影片中,陈老爷自始至终没有露面,只有声音出现。对于这样一种处理,引导学生思考:导演张艺谋有何深意?你能揣摩透吗?于是学生踊跃发言,答案也渐渐浮出水面:主要人物是“成群的妻妾”,因此必须细致描写她们之间为了争风吃醋而展开的明争暗斗;陈老爷的没有露面,既是为了突出妻妾,更隐含着某种深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陈老爷,恰是一柄无形的刀,一柄亮闪闪的、无处不在的架在妻妾们脖子上的刀!他更是一个幽灵,控制着陈家上下的呼吸!如此处理,高明至极!当然,学不会苏童、张艺谋们巧妙的全盘构思,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一些技巧,相信定能让他们开心并尝试。比如向他们推荐一种镜头语言——特写镜头,因为它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联想想象。对于特写镜头,我们没有必要向学生全面而细致地介绍,尤其是纯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引导他们感悟这种镜头技巧的魅力,却是当务之急,因为这样学生的模仿欲望才能被大大激发。其实,特写镜头只是导演传递作品信息、表达自己审美倾向的一种常用手段,影片中,特写镜头往往习惯将目标锁定、放大,比如一张表情丰富可信的脸,一串极其细腻的动作,甚至可以是耳语的呢喃、不动声色的对视;就这样,在特写镜头独具的显微、放大的揭示功能之中,人物的情绪、态度才能尽在不言中,作品本身独有的内在张力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归根结底,正如米哈伊尔-罗姆说的那样,“导演就是一个对观众实行独裁的人”,而特写镜头恰恰是让观众“自愿接受独裁”的最佳手段之一。想起《左右》末尾,两个家庭两对夫妻相对进餐的特写镜头,导演相当生活化地处理画面,特别是清晰可闻的食物咀嚼声,传递的更是意犹未尽的人生哲理:不管怎样,不管发生多少事情,人,还是得活下去,哪怕是一切的酸苦,都应该像嚼食物一样干干脆脆地嚼下去!
  对症下药:隔行不隔理,记叙文写作中,我们也可当当自己文章的导演,起码在以下两方面“对读者实行独裁”:首先,特写镜头可用于对文中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因为想要打动别人,我们必须细细地加以突出,让形象深深地刻进读者的心灵。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正好扎进那大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鱼叉已经扎进鱼身上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处于特定时空的鱼叉上,“举”、“扎”、“靠”、“推”等动作构成精彩的特写镜头,使人从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形象地体味到人的伟力、气魄和智慧。再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描写,写尽了生活困顿中父亲的真挚之爱;又如《祝福》中濒临死亡的祥林嫂的肖像细节,无言地控诉着这个世道的不公;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展现人物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情绪,从而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其次,特写镜头还可用于某种具有象征隐喻性质的物象。这些物象,可能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但一旦导演选中了它,要让它承担一种特殊的使命,那它的身价立刻倍增,它的某个平时觉得很普通的特征,也会被无限级地扩大,从而在不动声色中传递了影片(文章)的某种信息。举个例子,电影《阿甘正传》中,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一片羽毛,一片随风舞蹈的羽毛,但它轻飏起的,是笨拙弱智的阿甘的全部希望。影片就这样在开合呼应的结构中,传达出一种信念的神奇力量,从而完成了它作为励志作品的审美意图。若在作文的开头或结尾巧妙地化用类似的镜头,定能给人无穷的感触和联想,并使文字产生空灵的意境美。

如何让影视元素巧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