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3期 ID: 137097

[ 龚祥亮 文选 ]   

以民歌之“石”,攻《诗经》之“玉”

◇ 龚祥亮

  【摘 要】地方民歌的表现手法与《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是相近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学生熟悉的地方民歌导入,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去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既能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了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诗经》 表现手法 民歌 比较阅读
  
  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因而,在我国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共有十五国风,160篇,绝大部分是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富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初中和高中教材及读本选择了多首《诗经》特别是“国风”里的作品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关雎》、《蒹葭》、《氓》、《无衣》、《静女》等。
  《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中的赋、比、兴是《诗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掌握赋、比、兴这种表现手法,就不足以理解《诗经》的内容和思想。
  《氓》是高中语文《诗经》教学的第一篇,教好了《氓》可以为学生学习《无衣》、《静女》甚至为学生自学《诗经》上的其他篇章打好基础。从写作手法上来讲,“赋”是《氓》这首叙事作品的主体写作方法,同时也兼容了比、兴两种手法。
  诗的前两章直接陈述恋爱成婚的经历,用的就是“赋”的写法。继前两章之后,女主人公又在第四章中叙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跟“他”一起过了多年的苦日子,竟无辜被休弃;又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述回家路上的凄惨悲哀,并且哀怨满怀地谴责男人背信弃义,不讲道德。在第五章中则集中叙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多年如一日地早起晚睡,昼夜操劳,忠实履行自己的诺言,但得到的回报却是:“至于暴矣!”这些都是赋的手法。
  诗的第三、四章中用了“比”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把桑的润泽比作自己容貌的光亮美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是用桑的黄落比作自己的美貌凋谢。容色对于女性婚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女主人公深知自己是因为容色光丽才成为那来自淇水彼岸的异乡客的追逐对象,随着青春消逝,容色凋谢,也就被那薄情之徒所厌弃所抛弃了。可以说,正是她的美貌,加之以天真轻信,导致了这场人生悲剧。作为一位温顺内秀的女性,她不好直接表述自己“容色光丽”,于是便婉转其词,用“桑之沃若”作比喻;说到“容色凋谢”也便顺理成章地以“桑之落矣”喻之。这两个比喻含蓄、自然。
  诗中还有两处用到“兴”的写法。“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据说,斑鸠贪吃桑葚过量便会致醉昏迷,这与女子耽于恋情失去冷静有些相似,所以女主人公在以“桑叶沃若”自比容色光丽之后,又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发出感叹,告诫年轻女子对男人要保持警惕。“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河水再宽也有岸,沼泽再广也有边,可我的苦痛却是没有尽头的啊,这样的联想触发了女主人公“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感叹。“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乍看有点不够和谐,实则,这甜蜜的回忆所带来的不过是更剧烈的痛苦罢了。
  黔东南有驰名中外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和久仰情歌,是道地的原生态民歌之乡,这里的人民会吃饭就会喝酒,会走路就会踩芦笙、踩鼓,会说话就会唱歌,所以我们民族学生的脑海里都储存有大量的民歌信息。我个人在认真研究本地民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其为民间歌谣的特点后,认为《诗经》与本地民歌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都大量地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氓》以及《诗经》中其他篇章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我决定尝试着用民歌进行导入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
  画眉崽,你莫在那边叫唉唉;你莫在那边唉唉叫,你有本事你过来。
  哥是山上一棵松,妹是树上一根藤;没得哥来遮风雨,妹子没法过一生。
  ——这是什么?这就是“比”。前者把唱歌的对象(一般指的是男方)比做“画眉崽”,既诙谐而又生动;后者则把相爱的男女分别比做遮风雨的“松”和缠绕树的“藤”,这又非常形象地点明了双方的关系。这是比较短小的歌词最为常用的手法,它能够委婉(甚至于诙谐)而且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地表情达义。下面的诗句也是如此:
  妹是远方过路人,弟是路边倒勾藤;别人过路我不挂,单单挂你妹一人。
  天天都走这条路,时时得见这朵花;开也不开谢不谢,倒把郎心想无法。
  再如:
  半坡烧火半坡烟,哪晓半坡有丘田;晓得有田早来种,晓得有伴早来连。
  大山木叶匹匹青,山中大树数不清;妹是林中画眉鸟,哥愿为妹来遮阴。
  ——这又是什么?这就是“兴”,其中还暗含着比。如下面的几首民歌一样: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今朝凤凰成双对,秦晋联姻靠媒人。
  高坡有路难登天,小沟有水难行船;板凳有脚难走路,妹不开口郎难连。
  还有“赋”呢?“赋”即“直陈其事”,用于描写和叙事,一般在较长的对歌或古歌中才有,限于篇幅,此处仅仅列举一例《你姐貌美想死郎》:
  好姑娘,美美貌貌本在行。眉毛弯弯像月亮,一双黑眼水汪汪。脸模长得天仙样,身材玲珑巧梳妆。十指尖尖如嫩笋,三十六牙白似霜。嘴唇薄薄又会讲,聪明才智赛儿郎。开口一笑逗人爱,一双酒窝迷我郎。哪个爹妈生的你,生来世间想死郎。几多相思丢田地,几多相思丢爹娘,几多相思丢姊妹,几多相思丢学堂,几多相思丢官做,几多相思少年亡。哪个得了相思病,十有八九见阎王。
  在诗中,歌唱者用“赋”的手法描绘了女子的美貌和才华,并用“反复”的形式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这实实在在是“赋”的完美体现。
  上述之民歌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于是,我让学生搜集各自地方的民歌,拿来班上全体同学共同分析分享,学生们其乐无穷,沉醉在民歌之中,从而对民歌的表现手法有了深入的理解,以至于后来在《氓》的教学中基本用不了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同学们自己分析得兴味盎然,这就为学习其他的诗歌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我们有的同学还仿照本地民歌进行创作,如陈燕同学宣传计划生育的《独儿独女是枝花》:“独儿独女是枝花,多儿多女累爹妈;提倡只生一个好,利人利己利国家。”张先慈同学的《劝少年》还获得了“中华诗词大赛”黔东南地区一等奖。
  由此可见,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把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带入语文课堂,充分挖掘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把我们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生活,这样既能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真是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贵州省剑河县民族中学。

以民歌之“石”,攻《诗经》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