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3期 ID: 137064

  

浅谈创建新课标下的开放式语文课程体系

◇ 张学勤 孙春华 唐 俊

  【摘 要】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可从三个方面去努力:扩展阅读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面向校内外生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体系 开放性 语文能力 创新精神 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怎么才能创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扩展阅读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长期以来,教文教学抱着书本打滚,实行单一的封闭式教学,其结果是“相当大一部分中学毕业生语文没有学通”,他们“字迹潦草,错字连篇,词汇贫乏,不能作文”(刘国正)。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首先就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开设阅览课、收视课、学法课,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1.开设阅览课,让学生博览群书。根据信息论可得知,学生语文能力不强是学生接受信息量太少、阅读面狭窄的缘故。因此,有必要开设每周一节的阅览课。阅览课课堂可设在阅览室或教室。为弥补学校图书室图书的不足,可发动学生每人自备部分图书,建起班级图书角,并选择优秀书刊分班级定期交换借阅。为了保障阅览课的效率,提高阅读质量,阅览课的组织形式可采用以下几个环节:开列书目、分类指导、集中阅读、定期交流。分年级编制“必读书目表”和“参读书目表”,分层要求学生每学期必读8本以上。采取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辅导。“集中”的辅导讲座侧重于阅读的基本方法要求。“个别”辅导则偏重于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基础,引导他们选择图书、指导方法、解答疑惑、调控进度。阅读中,要求学生每读必记,作抄录、写心得。学校每学期通过进行读书征文、优秀笔记展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检查、激励。
  2.开设影视和网络课,让学生心系天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影视和网络信息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媒体,学校应制订收视上网计划,教师每周布置收视和上网的内容。这里仅以收视为例来谈谈。收视内容分为两类:一是固定类,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科海放谈、电视散文、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等;二是选择类,根据年级高低特点,由老师和学生代表共同选定。同时要指明收视要求,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中或分散进行收视;对全走读的学生,可采取家校联袂的方式进行影视语文学习。通过发放“告家长书”,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收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科海访谈”、“电视散文”、影视名著等节目,记收视笔记。教师每周对学生的收视情况进行检查,并采取“焦点再谈”、“影评参赛”等方式进行加工。
  3.开展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交给学生打开身边宝库的钥匙”(刘国正)。可先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力结构特征,结合教材编排体系特点,编制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体系,编写“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指导”之类的教材。再由学校或任课老师以专题辅导的形式,定期进行方法指导,对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阅读、观察写作等学习环节的诸方面进行系统指导。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综合性的大语文学习。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其思考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拓展知识的方式。近几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时,探索出了多种课堂模式,这里介绍四种:
  1.主体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甚至让他们来主持、主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国内外各种创新教学模式介绍》),促进学生的个体的和谐发展。例如在诗歌单元的教学和鉴赏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然后录制成磁带或软盘,有条件的配上背景音乐,有绘画专长的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画一幅画。作业交上来以后,从中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拿到课堂,由学生主讲,并组织讨论,师生共同点评。这种“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知的主体”(钱梦龙:《导读的艺术·教学艺术是影响人的艺术》)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对要主持的内容深入研究,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2.活动式——借助学生的主体活动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活动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如在学习《雷雨》或者老舍的《茶馆》这些戏剧类的课程时,采用表演形式学习课文,从导演到选取演员,从排练到表演,再到评价,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表演结束后,演员的自我心得,观众的评价,学生对人物形象及话剧特点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能力得到训练及提高,其收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制无法达到的。
  3.互助式——在课堂上创造一种交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教材)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形成教与学的和谐共振。如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全班学生6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轮流主持。课前给每个小组布置预习任务。上课时,首先由老师进行课文导入,然后学生6人小组全部上台,指派一个代表作主持人,其余几人依次给大家进行课文背景介绍和课文翻译;接下来由台下同学针对课文的句子、内容及特点等自由发问,并相互讨论、解答,此时,台上台下学生均参与其中;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和课文进行总结。
  4.探究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为基本特征。学习方法从静态的传授转变到动态的科学研究和自我学习”(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国内外各种创新教学模式介绍》)。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既走进课堂,又走出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现场观察、查阅资料、体验研究,在开放的更高层面上开展学习、体验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一般学习不同的是,它不仅需要透彻地了解读物内容,掌握知识,而且还需要围绕某一课题通过阅读来收集资料,通过个人与集体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提出新的观点,通过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新的见解。
  
  三、面向校内外生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校内外生活是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活动与语文课中穿插的活动不同,它是指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组织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各种语文活动。它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不受教材课程设计的束缚,不受传统教学程式的束缚,形式灵活多样。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去着手。
  1.营造校园生活语文氛围。要学生生活于语文化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就必须建立起校园生活语文化的氛围。一是经营文化绿地。坚持每日早中晚校园广播,认真办好两个专栏:教室黑板报、校园文化橱窗。让学生在自查资料、撰稿、组稿、排版设计中发展实践能力。二是班级活动语文化。班委选举,实行就职演说,竞争上岗;班团活动先设计程序拿出方案,活动中或演讲或辩论;文艺活动写串词、编相声、演小品、改课本剧……种种班级活动,着意用语文活动去组织。三是学校大型活动语文化。无论是德育、体育、文艺,还是其他活动都少不了用语言去表达它们,也就自然带上了浓厚的语文色彩,可把这些活动下放给学生,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提供训练的机会,以提高文化素养。
  2.创设家庭、社会生活语文化环境。“生活处处皆语文”。要注意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通过一句话新闻、广告词评说等小活动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同时要求学生每月一读,每天一记,每周一文,养成时时留意、处处留心的观察习惯。
  校内外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且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旧口高级中学。

浅谈创建新课标下的开放式语文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