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3期 ID: 137129

[ 李怡鸣 文选 ]   

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李怡鸣

  【摘 要】教材、教师、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教材是审美对象,教师是审美主导,而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的主导艺术和学生的主体艺术完美的统一,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最高境界。
  【关键词】审美 审美教育 主导 主体
  
  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是生动形象、充满情感、充满活力、充满想象的审美教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各种美的因素来引导学生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就至关重要了。
  
  一、审美对象:语文教材
  
  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获取知识,受到教育。这就是文学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中真切感受到美,获得美。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会自发形成,它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借助课文本身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修养,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导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
  例如《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语言魅力可以说是声、情、态、色并茂,给人以情韵美、动态美、音乐美、意境美的感受,真可谓“绕梁三日而不绝”!他常常借助修辞方法达到高度的语言美:月色如流水静静地“泻”在荷叶、荷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田田的叶子是舞女的裙……不同感受的移觉,大量叠词重音增强语言的节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品语言的美(意象美),陶醉在如画一般的意境中,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上。抓住这些美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指导学生感知意象,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美。
  另外,语文教材中塑造的无数个生动的美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和品格的魅力,远远胜于我们平时对学生的理论说教,这些精神和品格,对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壮举,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朱自清笔下父亲深沉厚重的爱,史铁生笔下凄凉凝重的地坛等,无不给学生深深的震撼,可以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形象、每个主题都可以带给学生审美的启示。
  
  二、美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鉴赏美
  
  中学生有特殊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性格没有定型,对问题的看法往往片面失之偏颇,审美能力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抽象的思维能力还不健全,赏析能力不强,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从而忽略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较高较深层次的美难以体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理智、有技巧、有激情、有灵性的艺术家,赋予语文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以饱满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气氛,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以幽默、睿智和个性创新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无穷的知识,从而达到美的熏陶。
  情感美与知识美完美统一合成语言美,语文作品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情,或激情无限,或温婉感人。所以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要求教师必须把情感融合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充分认识中。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理,谈心疏导,排疑解惑,学生通过老师口头语言理解接受知识,从而体验到同样的情感,扣住心弦,引起共鸣,从而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感曲线,随着老师的点拨时高时低,达到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兴趣的效果,充分体会作品的情境。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作品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课文中的这些描写,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背影”为什么会令作者感到难忘,使作者无比感伤?作者在这里用他沉重迟缓的笔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爱心,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思念。经过教师美的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受到强烈的感染,思想上产生深深的共鸣。这样就将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了他
  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
  
  三、审美过程中的学生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中的一个最高境界。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其语言的艺术色彩,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这是艺术的再创造。引起他们情感的强烈共鸣,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常运用以下方法:
  1.朗读。朗读是行之有效的。在朗读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作品中的人物、情境,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2.作文。作文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通过自己的独立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将生活中的这些美再现于自己的习作中,从而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在作文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讨论,完善所创造的美的构思,最终完成自己“创造的美”。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观察,有益于学生的语言组织,有益于学生的逻辑思维,更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学生在整个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融会贯通,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并把这种审美能力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材、教师、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教材是审美对象,教师是审美主导,而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的主导艺术和学生的主体艺术完美的统一,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最高境界。这是一个完美的境界,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境界,是一个语文教育者为之倾尽一切的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重新再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完美的自我,它“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使审美主体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它是精神的享受、精神的圣餐、精神的福音。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逸仙中学。

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