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并经由中央电视台黄金频道播出后,逐渐在全国衍生成一个独特的《亮剑》现象。受众对文学艺术产品诉求的满意度的实现,新世纪呼唤国家民族精神的回应,创作者们对文学艺术创作品位的执著追求,是《亮剑》现象蔚然形成的主要因缘。
【关键词】《亮剑》现象 文化现象 生成因素
从小说《亮剑》多次再版重印,到电视连续剧《亮剑》反复重播,前后近10年间,逐渐在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学界、商界、实业界、政界、军界及社会各层面反响热烈。现象之一,由小说热到电视剧热,又电视剧与小说同热;现象之二,书评、影评、书与剧比较评论交相辉映;现象之三,从礼赞英雄李云龙到张扬小说与连续剧《亮剑》所展示的我们国家、民族、军人可歌可泣、发人深省的亮剑精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持续稳定快速推进,亮剑精神的特质正在逐步升华为新世纪我国社会生活中别具亮色的文化现象。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产物;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它是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传播过程中创作者的“从众”心理与受众的“众从”心理有效碰撞的结晶。它的形成有值得探讨的深层次因缘。
一、受众对主流文化创意产品诉求未满足中的一次满意
电视连续剧《亮剑》是一部无大腕、无大投资、无豪华包装的“三无”作品,创造了当时影视剧播出收视率最高记录。有网友在评论中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这一效果产生的原因:所谓“天时”,就是人们要换口味,给了《亮剑》一个好机会;所谓“地利”,即之前的军旅戏已经为《亮剑》赢得了一批固定的观众,受众中有一批军旅戏的“粉丝”,使《亮剑》的传播有了好的基础;所谓“人和”,是说《亮剑》创作队伍团结一心,克难奋进,一群普通演员演得很努力很成功。这一看法很有见地,尤其是其“天时”说,抓住受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诉求立论,可谓切到要处。因为文化建设的每一点进步,文学艺术的每一个成果,受众是它们的第一评判者,受众的满意率与满意度,决定着其绩效高低及成功与否。
我们必须承认,时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广大受众是很成熟的。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学艺术创作现象,他们头脑清醒,在欣赏、品评具体的作品时,往往自觉与不自觉地把它放到文化层面去认识分析。我们的研究者不应该忽视这个新世纪新时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赖以繁荣发展的良好基础。当代国内外学者认为:广义的文化概念“应该包括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以及由语言和符号构成的全部世界,它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物质文化,它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其二为精神文化,它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其三为行为文化,它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其四为制度文化,它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它与其他层面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事实上,无论是小说《亮剑》,还是电视剧《亮剑》,均是现代中国社会广义文化的客观反映,当然也是其精神文化的物质再现,属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源于现实精神文化,又反作用于现实精神文化。作为重要军事历史题材作品,它的成功首先缘于在精神文化层面让受众久久得不到满足的诉求,获到了一次满意。
勿庸讳言,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辉煌成就的大展台上,相比而言,文化建设成果用“逊色”一词概括似乎并不过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备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压抑的文化建设生产力,生机焕发。一时间,在文学艺术领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等,琳琅满目,真乃“百花齐放春满园”;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很实在地回报了老百姓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望,拉开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繁荣发展的序幕;而且从作家、编剧、导演、演员、制作人的岗位上培养出众多大腕、大家与明星;也吊起广大受众欣赏主流文化创意产品的主体性、多元化味口。
然而,美景并没有持续发展。当年颇有创新奉献的小说作者,而今虽然集作家、教授、学者、官员多种光环于一身,但是似乎“江郎才尽”了;当初业已形成的阶段性主流传统,散化为各以为是的“麻雀战”,让金庸先生孤寂地“一花独放”。电视连续剧创作由改编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带进黄金期,也曾生产出诸如《长征》、《我的长征》、《英雄无悔》、《恰同学少年》、《大宅门》、《任长霞》等吸引受众眼球的好作品。可是,正当这些剧种在影坛凭借现代传媒技术形成主色调时,却出现急转直下追步泛娱乐文化倾向,形成古、大、风、俗等消极循环。古者,古装辫子戏也,帝王将相接踵上场,公主后妃陆续登台,满清的肚肠搜括遍,这是受众“掉”味口之一;大者,为大腕、大明星演戏编戏也,在票房价值、个人欲望的驱动下,不惜大投资、大场面、大包装非史非时的故事拼凑,让受众掏腰包去辨析《阴谋与爱情》的情节和《雷雨》的台词何以在这里若隐若现,这是受众“掉”味口之二;风者,跟风上也,一部好戏出台后,走“沾光”、“揩油”之路,同题材、同主题、同情节乃至同台词的仿作、克隆戏蜂拥而上,这是受众“掉”味口之三;俗者,媚俗也,“帅哥”、“靓妹”粉墨登场,敷演大量新鸳鸯蝴蝶剧、才子佳人戏,好像时下少男少女只有情欲,这是受众“掉”味口之四。以至日剧、韩剧先后占据着我国许多电视台重要时段的荧屏。“吊”与“掉”两个同音异形汉字,概括了受众截然不同的文化心理。吊者,诉求、期盼也,希望好戏连台;掉者,失落、失望也,带有被戏耍后的气愤与无奈;“掉”,承载着受众诉求太多的不满足。
那么,时下中国受众的文学艺术诉求有哪些呢?《亮剑》何以让受众得到一次审美满足呢?受众群体结构,大致由四代人构成。其一,在旧中国历经艰苦斗争、饱偿生活辛酸的高龄代。他们与新中国风雨同舟,安度晚年,有充裕的时间读书、看电视,从中寻找人生旅程的精神文化记忆。其二,刚刚从岗位退休的老年代。他们喊着“向雷锋叔叔学习”的口号长大,历经“文化大革命”十年蹉跎,赶上青春末班车,曾在新时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第一线大展身手;阅历使他们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对青年一代中玩世不恭、信仰淡漠乃至道德淡化现象,难以释怀,“退位未敢忘忧国”,盼望国家迎来一个新的英雄辈出时代,寄希望于文学艺术作品代他们立言。其三,担当着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年代。他们在改革潮流中成人、成才,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各战线的组织者和建设者,面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他们希望更多的英雄出现为他们引路,希望中国现当代历史的艺术再现,为他们提供经验与营养。其四,“90后”出生的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正在接受学校教育(一部分已走上工作岗位),正处于成熟思想、确立信仰、塑造人格、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在接受书本知识、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更渴求人文培养、形象感化。尽管这四代人各具个性诉求,但是其共性落到精神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上,期望广大文化工作者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有如“好雨知时节”,小说《亮剑》的出版,电视连续剧《亮剑》的播出,以其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鲜明主题、主人公李云龙及其英雄群体所展示的亮剑精神、朴实无华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让各受众群体着实得到一次满足。经他们展开联想再创造,《亮剑》释放出了巨大的精神文化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