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3期 ID: 137096

  

自主学习大有成效

◇ 杨 眉

  【摘 要】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语文学习,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让学生搜集背景资料、对原作进行删改增减、借助联想和想象让作品画面再现于课堂等,让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才会大有成效。
  【关键词】自主学习 搜集资料 联想和想象 教学成效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文学习。语文能力是在语文运用中培养起来的,所以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是“学”出来的,勤奋的教师可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应该是“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每课的特点精心设计别具特色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大有成效。
  
  一、让学生搜集背景材料,并做简要讲述
  
  语文教学中,老师上课往往先讲背景,如果背景介绍生动有趣,学生会喜欢听,但学习课文的劲头并不见得大,如果背景简单乏味,学生往往听得模糊不清,只是支离破碎的点滴概念,学习课文时容易生搬硬套。表面看来,是学生没有真正吃透课文,实际上与老师为理解课文而讲背景的做法分不开。这种做法是把背景学习与课文学习割裂开来,亦即老师把背景学习包揽了下来。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相关背景,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从而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去。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己讲述背景故事。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甚至把学生不易借到的资料借给他们,有时还允许他们把一些资料带到课堂上“照本宣科”,目的是在背景学习中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欲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向学生推荐了《战国策》《东周列国志》等书的有关章节,在课文学习中,当讲到烛之武的勇和智时,就有学生主动联系《东周列国志》上记载烛之武大哭见秦伯的故事加以补充,既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效果。
  
  二、对原作进行删减增改,鉴赏诗歌的手法、情感、意境等
  
  中学语文第三册有三个诗歌单元,包括背诵篇章在内,共选有50首古今中外诗歌。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改一改,读一读,品一品,从字的把握入手,去鉴赏诗歌的诗眼、意象、手法、意蕴等。如学杜甫的《登高》时,我让同学们把它改成六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删改之后再与原诗对比,同学们发现去掉括号内的字诗歌虽通顺,但意境和感情就大不一样,由此体会到诗歌中词语的妙用,让学生反复品味原作蕴含的意境。
  
  三、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文学作品中的画面再现于课堂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就应了解其中反映的生活或再现的画面。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府的气派、林黛玉的娇弱、宝玉的顽劣、王熙凤的泼辣,各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了让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有较深的把握,我要求学生把全文的关键场面和人物画面画出来,学生用祖孙痛哭、熙凤出场、宝玉摔玉等一系列画面对课文内容做了全面的再现,让学生从文字向画面的转化过程中对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画画不要求谁都能画好,只求能表达内容。这种画面再现方式,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仔细品读课文。
  
  四、学生改编课文,即兴表演
  
  让学生改编课文、即兴表演,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守财奴》这篇文章,文字浅显,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我就安排学生自己品味揣摩人物,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即兴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把握了人物形象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作品主题。
  五、拿起笔来点评人物形象及文章的艺术手法
  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中,作者用不同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学生感知基础上,可让其拿起笔来,撰写简短的文评,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别里科夫的形象,我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并作理性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拿起笔来写点评。有些学生信手拈来,从容自如,点评到位深刻,显现出新时期中学生独到的见解,在自主写作中闪现出智慧光芒,我也会在教学相长中得到一种享受。
  总之,教学方式不拘一格,在教学中自始至终都应结合课文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一些特色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才会大有成效。
  ★作者单位:河南省封丘县第一中学。

自主学习大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