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发掘学生创造意识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质疑的方法技巧,以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质疑问难 质疑技巧 创设环境 创造意识
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进行激疑促思的点拨,应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在亲自探求知识、获得真知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意识,发展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的意思。李政道博士曾指出:“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能够提出疑难问题是关乎学习能力强不强的大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实质上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学生并不是生来就会提问题的,尤其是提有一定深度的疑难问题。学生开始有疑问一般总在文章字词的运用上,如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那个词什么意思、用得对不对好不好等等。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里去,把文章的前后段落联系起来思考。在此基础上,再拓展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从文章的脉络结构、谋篇布局、详略安排、主旨表达、写作技法等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步步深入地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便会日见增强,提出疑难问题的质量也会日趋提高。要逐步做到,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质疑问难,并提出若干个有深度的、高质量的问题。教师还要对那些肯动脑筋、努力钻研课文、质疑问难质量较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借此带动其他同学投入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并激发全班同学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二、给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
为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除了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之外,还应当给学生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高质量的疑难问题。譬如,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不完全的或未必有结论的问题或背景,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设想而质疑困难;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情境,并自行提出疑难、自行思索解决,以锻炼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教师要力求把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环境,改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意识为主的开放式教学环境;要力求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式的课堂氛围,改变成生动活泼、民主和谐、自主学习、大胆探究的课堂氛围。有了这样的教学环境,有了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提问,学生的创造才能定会得到最充分而有效的发挥。
当然教师也应该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譬如,当学生在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引导他们转换思考的角度,另辟蹊径,使学生产生一种别有天地、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时学生想要质疑问难而一时“卡壳”,教师可引导学生或正面冲锋,或迂回突击,从而冲破障碍,开通思路,活跃思维;有时学生思考的问题无法进一步深入,教师则可退一步让他们从已学的知识中找出同类的问题,以便通过类比,引发思考;有时学生的思路突然中断,教师可为之铺路搭桥,耐心地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进行思索,想方设法地启迪悟性,并让他们领略积极思维而获得成果时的愉悦。只要能给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们经过一定的思考,往往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耐人寻味的问题来。例如:
——教《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问:“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家岂不是更省事、省力么?”
——教《木兰诗》时,学生有疑惑:“诗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不真实,不说别的,晚上睡觉前一洗脚便会露馅的——那么中国古代女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
——教《谈骨气》时,学生发问道:“文章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当然有男有女,可文中的‘大丈夫’是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那么女的呢?她们算不算‘大丈夫’?”
上面这些问题没有停留在课文词句的表面,有的已触及了教材的深层内容;虽然有的问题还脱不了稚气,却也显示了学生的敏锐和聪颖。学生头脑里一个个问号的闪出,正是积极思考的表现;这一个个问号的闪现,大大有助于研读、探究的深入,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要学会质疑问难,关键是要能把握住正确的思维角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思维的指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
1.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
所谓课文关键处,应是课文主旨的集中体现,是作者意向情感的凝聚点,也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它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又可以是文章看似“矛盾”之处。例如:
——学了《祝福》,有学生产生疑惑:“小说明明是写祥林嫂,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学了《我的叔叔于勒》,有学生发问:“当若瑟夫见到‘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于勒时,为什么只是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而不能公开地说出呢?”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不仅能充分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带动全体同学迅速进入课文情境,而且有利于让学生领悟课文关键处对表达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升华,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一环。
2.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处每能成为激发思维、驰骋想象的益智因素。例如,《项链》的结尾颇出人意外,那么,玛蒂尔德会感到怎么样呢?是悔是怨,是嗔是喜?又如,《祝福》中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那么,究竟什么“可恶”?“然而”又怎样?
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反复咀嚼、品味课文“留白”处所造成的朦胧的美学境界时,会产生无限的意趣,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从课文“无疑处”质疑问难
课文中有些语句、段落或情节等,学生阅读不觉得有疑问,往往一瞥而过,而这些“无疑处”有时却是理解课文的枢纽,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要端。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课文“无疑处”质疑问难,既可激发学生深思,深思后释疑,又可促进学生求得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如学了《祝福》这篇小说后,有学生提问:“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不少同学认为这是个不屑一提的不成其为疑难的问题,然而真要回答却也颇费思量。其实小说并没有具体交代祥林嫂的死因。经过全体同学的分组讨论后,大家才取得了共识:从小说的内容上判断,可推出祥林嫂是“老死”的,犹如一盏油灯油尽灯灭一般。大家认为,如果泛泛而答祥林嫂是在封建绳索的捆缚下而死去,虽不错却欠具体。祥林嫂“老死”的结局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这个不到40岁的中年妇女未老先衰,未到老死之年而老死,这正是祥林嫂这一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典型意义。我们教学《祝福》这篇小说时,学生们若能在上述这一“无疑处”质疑问难,显而易见能有效地加深对小说悲剧意义的认识。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倘若能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给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又注意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那就能大大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大胆思维、认真深思、反复多思的好习惯,不仅勇于对课文的内容质疑问难,而且敢于对教师的讲授质疑问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