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3期 ID: 137127

[ 李慧婉 文选 ]   

好题细读

◇ 李慧婉

  【摘 要】自2000年考纲将扩展语句增为一个新考点以来,它很好地突出了语文操作的实用性原则,技能性强,好题不断,新题纷呈。无论是研究试题本身的渐变趋势,还是指导学生加强对应性复习,都具有相当大的提分空间。
  【关键词】扩展语句 实用性原则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创造性思维
  
  扩展语句的试题集很强的综合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介于阅读和写作之间,能同时有效考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具有较大区分度的试题类型之一。自2000年考a出了语文操作的实用性原则,技能性强,好题不断,新题纷呈。无论是研究试题本身的渐变趋势,还是指导学生加强对应性复习,都具有相当大的提分空间。本文拟对2009年各省高考语句扩展好题来一番精细分析。
  
  一、旧瓶装新酒,甘醇弥久香
  
  今年的江西卷:运用所给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描绘某种情景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和“读”三个词语。这道传统的好题型,在审题中暗藏玄机:首先,它属于连缀型的情景扩展,但它不是把三个词语串接就行,而是必须写一段描写某种情境的话。应考时需要根据提示语构思一个场景,或诗情画意,或引人遐思。事实是考生极容易不假思索写成议论性的:如“从流水中读出时光流逝,从星辰中读出生命渺小”;或者写成抒情性的:像“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流水瀑布让我心儿狂跳,银河星辰让我心旷神怡”。很多类似文字充满人生智慧,启人心智,就因为不是描写情境,而是议论或者抒情而不符合要求,显然不能得分。另外,要将规定的词语适时地加入描写的情境也是有一定的难度,加得生硬难免成病句。其次还必须符合情境事理逻辑。例如,有考生写成“星辰闪烁,流水淙淙,万籁俱静,我捧读《名人传》,如痴如醉”,虽有一定的情景,但哪有那么强穿透力的好眼睛?
  相比之下,同样是利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的全国卷Ⅱ,有更多的限制,规定了所写文字的内容主旨:介绍“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活动的结果,要求语意完整,句子通顺,字数在50—60之间。所给词语:来源广、一个月、入选口号、千余条、“我运动我快乐”。本题为扩展语句的新题型,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内容贴近现实时代生活,有一定的实用性。解答该题的合理步骤应该是:(1)注意题目的要求——介绍“活动的结果”;(2)总体浏览词语,把握词语所提供的主要信息;(3)对词语进行时空、逻辑的合理排序;(4)加进适当词语组织成文,语句通顺,意思完整,同时符合字数要求;(5)检查是否漏掉了关键信息“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总之,要扣住主题,利用所给词语,语意完整,语言流畅。
  江苏卷第四题也是同时考查扩展语句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排比的。规定在地震“博物馆的留言簿”这一虚拟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留言,“内容应围绕汶川大地震,表达对生命或自然的感悟和思考”,恰恰和江西卷“描绘某种情景”不同,“感悟和思考”意味着所写的一段话要使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总之重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动态考查。
  另外两题可以作为2010年备考精选练习配合使用。2008年天津卷第24题:以“溪”、“海”、“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2006年江苏卷第18题: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研究前几年试题,都有类似“守望”旧题型而不忘翻新的语句扩展,显得朴素亲切。就像一只旧酒瓶,虽然历时长久模样朴素,但一装上新好酒,从外形到内在都散发着是甘醇弥香。复习时对这些老面孔题目还是要重视,全面巩固,避免顾此失彼。
  
  二、生活气息浓,实用又鲜活
  
  1.解说词:生活中处处有它的声音
  北京卷:今年10月1日,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集会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有市民建议,受阅部队中应有“抢险抗洪部队方阵”和“维和部队方阵”,群众游行队伍中应有“志愿者队伍”和“城市外来务工队伍”。请从上述方阵或队伍中选择一个,拟写一段现场解说词。要求:突出该方阵或队伍的特征,赞誉其风貌,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100字。
  该题紧密联系现实,体现了语文学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特点,散发出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蕴含了大众生活中鲜活的感情因子,又带着鲜明的实用性质,无疑是新好题。
  解说词是配合一定实物或画面进行形象生动的解释说明。一要体现说明性,既要便于讲解,又要便于观众一“听”了然。它一般要求用准确简洁的文字把描写对象的特征介绍给观众,使观众借助简明的文字说明,认识和了解该方阵(队伍)的组成、特点、精神面貌的概况;另外因为是特殊的现场感要求,还要多用短句,让观众得到身临其境的感染和激励。这道新题对引导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感受身边人群的精神气质,并且增强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的实用技能和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图文转换:图画、文字、情感一个都不少
  浙江卷:为一幅残奥会运动员击球的图片拟写解说词,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这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和修辞的运用能力。关键是首先认真阅读题干的全部要求:①解说词,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③揭示画面的内涵,④不少于50字。然后把握画面的主要内容,轮椅、网球探身击球的运动员及其动作,进而运用修辞展开形象生动的表述。以前图文转换是直接用文字表述画面中的信息,而本题则是要学生展开想象,表现画面的意蕴,揭示画面的内涵。显然该题属于特殊的图文转换题,一定要注意题干蕴含着特殊要求:写“解说词”,同时要求揭示画面内涵。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考纲要求必须严格落实,浙江省今年的《考试说明》将去年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标题改为“语言知识运用”,强调了语言知识运用的重要,据我的理解,高考卷拟写解说词的第六题就是直接体现。
  语言表达结合图文转换考查,四川卷与浙江卷命题用意颇为一致,异曲同工:要求考生对一张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感动人心的照片,写几句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颂扬之情。虽然不要求写解说词,但因为要表达出“颂扬之情”,从某种角度看,其实质还是与写解说词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均是对行为的肯定评价和精神的讴歌颂扬,前者为颂扬克服一切困难解救受困兄弟、舍己救人的精神,后者为赞美残疾人勇敢挑战自己、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身残志更坚的精神,即为揭示残疾人奥运会的感人画面的内涵。应把握几个要点:内容,要契合5·12事件和画中众多人员的举动和精神;情感,扣住主题“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照片的颂扬之情”,洋溢着热情的赞颂;语言,要有文采,注意句式选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人称,要注意用复指的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相比之下浙江卷的限制更加具体,必须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而北京卷和四川卷要求写的字数多于浙江卷,堪比一篇小作文。另外,四川卷和北京卷都特别注重真实素材的考查,越来越重视语文的生活味,国庆六十周年群众集会游行和汶川特大地震的相关消息,看过众多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都应该不难。
  再看全国卷Ⅰ,认读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同时也考查扩展语句。该道图文扩写题的难处在需要认真解读标识图形的丰富意蕴。首先从研究构图相关细节入手明白标识的创意,善于展开相似的联想和相关的联想,还要将图画元素和文字元素结合起来。答题时要扣住主题“沈阳全民读书月”,特别注意“沈阳”和“书”的首写拼音字母,注意活动的地域和主题;打开的书暗寓“开卷”;两本书交汇处的眼睛则与“读书、阅览”有关。任何标识的创意一定是既体现该活动的主旨,又赏心悦目能引人想象无穷的。诸如“画面极像两本书又像几块瓦块,看书就是为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书本就像一块面包,能为人类提供生命中所需的营养”、“象征着看书同时要保护眼睛”等等解答,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浅尝辄止、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好题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