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伴随着逻辑思维活动而产生,并在这种活动中逐渐形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伴随着自学活动而产生,并在这种活动中逐渐形成,其中复习和课外阅读是自学的好机会,也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好机会;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并通过反复运用逐渐形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往往由对语文教师的钦佩而产生,并在语文教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关键词】高中学生 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途径
怎样让高中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是语文教师时时思考的两个问题。爱学与会学是互为作用的,而前者是尤为重要的。学生的爱学,就是要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的语文成绩好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该如何培养呢?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伴随着逻辑思维活动而产生,并在这种活动中逐渐形成。高中语文课本含有丰富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诸如分类、比较、归纳、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句子分析、说明顺序、中心与材料的关系等等。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逻辑思维训练因素,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人埋怨学生偏爱数理化,实在是错怪了学生。因为数理化的奥秘就在于逻辑思维,而学生的兴趣也正在此,这是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的。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就要在“启发学生动脑筋”上动脑筋,就是要想办法启发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既然藏在深处,那就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获得,既然学生爱思考、爱研究事物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存在语文学科里的并不比存在数理化里的少,只是有的藏得更深罢了),我们语文教师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思考呢?为什么视为当然地把逻辑思维训练机会让给数理化呢?只有充分地启发学生思考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启发学生思考,强调逻辑思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为基础的。学生多次在思考中获得喜悦,获得茅塞顿开的感受,这就形成了兴趣。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伴随着自学活动而产生,并在这种活动中逐渐形成。就高中学生自学语文问题,我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作过一些问卷调查,内容是“希望老师指导自学”和“要求老师全讲”两方面,结果高一、高二、高三要求“指导自学”的逐年增多。这个调查表明:高中学生在老师的要求、影响和指导下,要求自学语文的人是逐年增多的。是由于他们已体会到自学的重要性,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已不止一次地获得了乐趣,而根本原因是他们具有要求独立思考、相信自身力量这个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一点。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关系到学生思维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养成。而自学能力的养成是一生享用不尽的。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并形成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自己种的瓜分外甜,自己捕的鱼分外鲜。而“满堂灌”是不足取的。应当放胆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思考、领悟,每堂课都可以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练,现代文可以这样做,文言文也要这样做。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指导,让学生有“保障感’,要形成这样的心理状态:老师在我们身边,我们放心地学习吧。当他们通过自学解决了问题而又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特别是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体验到了自身的力量,就对语文学习充满了信心。这信心,也包含着兴趣。
复习是自学的好机会,也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好机会。那种把复习单纯看作巩固知识的手段实为一种偏见。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再认识、再实践,但无权包办代替。诸如重讲一遍、印发复习提纲、编写大量的应付考试的练习题,都是不足取的,都是与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相抵牾的。对于复习,高中学生追求的是:通过复习,不太清楚的清楚了,已清楚的理解更深了,知识系统理清了,领悟程度超过了老师的讲解。复习之后,登上了新的台阶、新的高度,再回头看看,内心无比喜悦,这是收获的喜悦,这就是兴趣。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思考的深度,常常从课外阅读得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是靠语文教师培养的。课外阅读兴趣产生于课堂学习,来自读写实践。我观察了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发展状况,发现如下事实:在语文课上产生了阅读兴趣——自觉地阅读书报——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养成了课外阅读习惯——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读写能力。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在语文课上产生了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活动普遍展开:学生除自发订阅报刊(主要有《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知识窗》《语文学习》《中学语文》等)外,还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书籍,从而拓宽了视野,也增强了语文能力。这两个入学时语文平均成绩较低的班,在课外阅读的辅助下,与同层次各班相比,语文水平的提高幅度最大:语文成绩由中下跃为最高。为此,我觉得这个班语文成绩提高,课外阅读是致胜的法宝。对语文水平不高,各科成绩都较差的学生,要指导他们阅读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课外读物。那种不让成绩较差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读书不是消遣,消遣也不能得到快乐。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真理”才能获得快乐,这快乐正是兴趣。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并通过反复运用逐渐形成。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屡有体验了。他们爱思考,爱发表意见,爱争论。他们深知,是语文这个工具帮助他们思考、争论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也深知,是语文这个工具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他们在运用语文过程中,曾不止一次获得成功,而每次小小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一阵子小小的喜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语文学习兴趣。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往往由对语文教师的钦佩而产生,并在语文教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教师的钦佩是多方面的:老师的学识、老师的书写、老师的气质、老师的谈吐等等,学生由钦佩语文教师而爱学语文,是屡见不鲜的。这就是所谓爱屋及乌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都要先问问自己: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自己的字写得怎么样?要求学生讲普通话,自己讲得怎么样?要求学生讲究学习方法,自己对学习方法作了多少研究?要求学生多写多练,自己写不写文章?要求学生多读书报,自己读了多少?如果回答都是否定的,那就别指望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因为他觉得你算不上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他不会钦佩你,也自然不会很认真学语文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