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百年的语文教学积累了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是我们改良语文教学的前提。新的时代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乃至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同时又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问题,语文教学的改良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语文 传统 现代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它不仅受着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特点的影响,还必然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然要在继承传统中进行创新,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语文教学若从有文字算起,已有5000年历史;若从孔子设坛授业为始,也有2500年的传统。然而,回顾这漫长的岁月,语文单独设科也不过百年的历史(1903年,语文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百年的语文教学,也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下,一次次从先人进行的教学中总结经验,又一次次地变革与创新,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现状。
那么,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教学的传统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呢?
第一,以诵读为本。语文教学的千年历史中,“读”是教学的第一大法。《荀子》中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点出了熟读精思对于学习汉语的重要。宋朝苏籀在《栾城遗言》中说:“读书百遍,经义自见。”苏东坡在《送安惇诗》中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还提出这种“读”的严格规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训学斋规》)学习汉语文之所以特别要强调读,把读视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关键还在于形成语感。朱熹云:“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要》)古人强调读,既可默读,又可放声朗读。在朗读中则又强调抑扬顿挫。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韵,读出文章的味,读出文章的神来。
第二,重视体察涵泳。汉语从字的形成就富有意蕴之美,能对人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综合培养,也能对人进行德育的熏陶和美育的陶冶。而涵泳法则正是实施这种教育与熏陶的重要方法。朱熹指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他把涵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提了出来。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谕纪泽》)中则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
第三,重视习练。《论语》中指出:“学而时习之。”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清代的颜元在《颜李遗书》中则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而古谚也强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言论中都传递着“多读多写”这一重习练的朴实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只有在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中方能实现。
第四,重视体验教学,要求学习者要做到身体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学而时习之”。孟子也提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上)、“君子深造之以道,学其自得之也”(《离娄·下》)的观点。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更是强调:“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的语言环境中亲历亲为。
第五,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在教育实践中“教人各因其材”。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从这点上看来,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在认识上是趋于一致的。
第六,文道统一。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到南朝梁代的刘勰则明确地说:“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他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点。唐代的李贺也认为:“文者贯道之器也。”提出了“文以贯道”的主张。同为唐朝的柳冕在《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中说:“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如道则气衰。”言说者从强调文质必须兼备的角度,提出了“文道统一”之重要。到了宋代,周敦颐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说法。所谓“文”即文章的语言形式,“道”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辩证统一,从而实现语文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第七,重视教育的循序渐进。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对此注曰:“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朱熹又说:“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很好地概括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强调教育的循序渐进,就应该注意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巩固性和可行性。
第八,强调教师的模范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中说:“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南朝范晔《后汉书·赵壹传》云:“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爷高希骥,历年滋多。”刘勰《文心雕龙》则曰:“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意思是说司马相如喜欢写作,以屈原、宋玉为师范——学习的榜样。究其深义,正所谓“师范者,人之模范也”(西汉扬雄《法言·学行》)。古谚云:“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胡锦涛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的。
二、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必然要走上现代化的轨道,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与理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思想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对象,着眼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现实问题,以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从教学上说,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具体表现为:既重视教师更重视学生,既重视知识更重视能力,既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既重视认知更重视发展,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既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从师生关系上说,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才培养上说,培养的是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从教学的时空上说,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所有生活空间都是学习的场所;学习是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应使教育与劳动、学习和工作相互交替进行。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