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人文韵味。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语文教学充分体现人文韵味的策略是: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挖掘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积极指导学生的写作训练。
【关键词】人文韵味 人文素养 阅读教学 写作训练
根据新课标精神,语文教学要重视工具性,重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的感染、文化的熏陶,依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品质更加高尚,个性更加张扬”。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韵味。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充分体现人文韵味呢?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能否充分体现人文韵味,与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有很大关系。一些特级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充满表现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常常使人折服。他们机智的谈吐、睿智的思想、开阔的视野、高超的驾驭课堂能力常常令人惊羡不已。可以说,平等民主的先进教育理念、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水平、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和谦和宽容的心态都是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一位教师执教鲁迅的《祝福》,在分析完鲁迅三次画祥林嫂的眼睛后,教师叫学生即兴表演,先是表演“顺着眼”,那挤眉弄眼的怪样引来一阵哄堂大笑;接着又一位学生表演“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学生又是一阵大笑。教师还嫌学生表演欠逼真,于是亲自表演,一手撑着扫帚(当竹竿),一手拿着空粉笔盒(当破碗),呆着眼,低着头,结果学生笑得直不起腰,并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是,热闹过后又有什么呢?有没有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没有深入主人公灵魂深处,感受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悲剧命运,从而引起对弱者的同情和悲悯?这样的哄堂大笑和鲁镇人们取笑祥林嫂有何两样?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蕴,语文教学就难于体现人文韵味,难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与独特体验,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感染与熏陶。
与上面这位老师不同,许多老师不是以热闹的表演来哗众取宠,而是以宽厚的人文关怀、丰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专业水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凸现语文教学的人文韵味。如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蔡荣老师执教孙犁的《芦花荡》,其课堂小结、拓展熏陶环节尤其出彩。蔡荣老师先用如孙犁的散文般清新优美的语言小结全文,然后自己创作一首诗来讴歌“老头子”的形象折射出的可贵的人性美,讴歌像“老头子”一样有爱国热情、有勇气、有胆略、率真可爱的无名英雄。配乐朗诵,字正腔圆,情感饱满,浓郁感人。诗如下:“有一种情感,她至清至纯,无畏无私;有一种情感,她悄然无声,却又撼天动地……有一种人,他普通平凡,却又神奇无比;有一种人,他铮铮铁骨,却又柔情似水……这种情感,有一个名字,就是爱;这种人,有一个名字,就是英雄;爱我们自己,就更要爱他们!因为,正是这一群人,铸起了我们的民族之魂!”诗如行云流水,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涤荡着学生的灵魂,把学生对“真、善、美”的人生体验推向高潮。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得到的是阅读的愉悦,是情感的熏陶。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韵味,首先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挖掘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1.课内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要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教学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育人目标,就要充分体现人文韵味。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使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愉悦享受的过程,也是情感熏陶的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语文课程内涵丰富,反映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如孔子的博大、孟子的精深、老子的智慧、庄子的逍遥、李白的飘逸、王维的恬淡、苏轼的旷达、契诃夫的亦庄亦谐、泰戈尔的空灵、普希金的坚毅……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表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更是俯拾皆是。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苏武,“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所有这些无不使学生感受到无穷的人格魅力、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文本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及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烛之武大智大勇,纾解国难;“硬汉”桑地亚哥坚韧乐观,奋斗不息……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人文内涵,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产生震撼、受到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语文课也就能真正体现出人文韵味。
当然,对教材人文内涵的挖掘要深入,这是语文教学充分体现人文韵味的关键。比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归去来兮辞》一文,如果仅从获取知识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得到的只是:“通过陶渊明娱情诗酒、崇尚自然的描写,反映作者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超脱态度。”这仅是阅读过程中的第一层印象——表征印象,还远未触及这篇文章的内核。作品中,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这又和先秦时代的接舆、庄周及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人的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明显的承继关系,把中华民族传统中的隐士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和心态推向一个新的认识维度。试想,倘若没有这人文思想底蕴深层次的探索,没能把作品置于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下给以历史的透视,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探索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呢?又怎能真正凸现语文课程的人文韵味呢?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韵味,对教材人文内涵的挖掘就要深入。
2.拓展阅读
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韵味,教师应坚持“大语文”的理念,指导学生课内阅读的同时又要引导他们向课外读物延伸,培养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不断夯实文学底蕴及提升人文素养。新教材在选文上树立和强化“精品”意识,有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钱钟书、朱光潜、王力、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祺、余秋雨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在新教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著名学者的其他名著,使学生加深对著名学者的了解,推动他们与著名学者的对话。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鲁迅、《红楼梦》、《三国演义》、雨果、巴尔扎克等专题阅读,可以向他们推荐《语文报》、《语文周报》、《青年文摘》、《读者》、《演讲与口才》等品位较高的优秀读物。大量地拓展阅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本,感悟作者与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三、积极指导学生的写作训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要体现人文韵味,就要树立“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教学理念。通过写作指导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通过表达来丰富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新教材的写作部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把写作看作是学生和世界对话沟通的一种方式,是灵魂的表述方式和挖掘方式。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断挖掘、塑造自己的个性,体味语言文字无穷的韵味。
以高中写作教材(必修)为例,写作教材每一单元标题的前半部分是话题,后半部分是写法。20个写作单元,话题丰富,有关于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也有关于思想道德观念的。如第三册表达交流四个单元: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教材相关素材,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如中学生自杀轻生、范跑跑事件等等。学生一起交流合作探讨这些话题,又就这些话题练习写作,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教师评优激励。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写作教学中也能凸现语文教学的人文韵味。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霞山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