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3期 ID: 137115

[ 甘文中 文选 ]   

激趣:调动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

◇ 甘文中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非常重要。具体途径有:精心设置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加强情感教育,引发学生作文兴趣;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主角;创设场景,调动学生作文激情;披情入文,渲染气氛;运用肖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消除心理障碍,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作文教学 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受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情境,把课上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一)精心设置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开场白”即引言或导语。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谈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到抑制作用。如果一位老师每次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特别是作文课,学生自以为能写一点,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老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二)加强情感教育,引发学生作文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入情才能有理,入情才能入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实现教与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洽。教学中的“情”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上。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学生对他们热爱的老师所教的学科也就喜欢学。这样,师生之间不仅会产生情感上的共呜,而且在追求真理上也会达到同步。激发兴趣,是唤起学生心理活动与教师心理活动的最佳结合的诱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使其产生求知热情,形成一种心理倾向,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攻克难关,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为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解决,能自己弄懂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想不透的问题,教师予以点拔,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做到寓知于乐,以趣激学,活跃课堂气氛。
  (三)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主角。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尽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教学《我与地坛》之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思路,以《我与丰中》、《情系校园》等为题写作记叙文。再如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组织课外读写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会,诸如英模报告会、演讲会、法制教育会、电影晚会、文娱演唱会等;参加各种比赛,如球赛、田径赛、作文竞赛、书法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乐于参加的,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写作兴趣自然也就浓厚。
  (四)创设场景,调动学生作文激情。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一种场景,让学生置于这个场景之中,让其亲自参与这个场景中的一切活动并尽其表演,然后作文时让学生把这个场景中的种种表现描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在学生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如一次作文课时,打了上课铃很久,老师迟迟不到教室,没有老师来上课,学生一片哗然,说什么的都有,干什么的也有,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直到十分钟过去了,老师才匆匆赶进教室,什么也没有说,直接在黑报上写出作文题目:“迟到”,让学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有场面描写,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这种创设场景让学生作文这种方式,学生兴趣浓厚,不仅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下锅的问题,还让学生体验了生活,写起来大都具有真情实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事物的分析能力。
  (五)披情入文,渲染气氛。情感教育的宗旨是以文寻情,以情传道,以道育人。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技巧再现情境,把教材所蕴含的情意,通过形象的画面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以情动情,因情悟文,达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比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们先将马克思的肖像挂在黑板前,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观察马克思的肖像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的问题。一位学生回答是马克思睿智的眼神。我们分析了“睿智”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面对革命导师的肖像,联想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同学们便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之中,课后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同学们既受到了思想教育,通过写作训练又提高了作文能力。
  (六)运用肖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肖像就是具体的人物形象,通过观察肖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小说,教材的第二页就有一幅别里科夫的肖像图,给人留下一副滑稽可笑的嘴脸。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原文中有关别里科夫肖像部分的描写,钻研文字,然后让学生闭上书本,看着肖像,口述书中描绘的别里科夫的形象,学生完全处于一种神往的状态。在叙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描述在原文中进行印证,学生情绪高涨。这样,通过指导观察,强化了学生的感受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观察肖像时,培养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激起了学生对沙皇卫道士的憎恨。
  (七)消除心理障碍,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每一堂课学有所得,语文基本功得到锻炼,语文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厌学情绪严重。特别是写作训练,面对教师出示的作文题目、话题或材料,往往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怎样下手,这种现象表现特别突出。因此,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习惯等情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建立一个真诚的、理解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情感和谐的气氛,消除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不断的主观认可、教师认可、学校认可的过程中学习。如我们在给学生出示作文题目的同时就发给学生一篇范文,先让学生对范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师生共同讨论范文的行文思路、结构、表达技巧等,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篇范文另写一篇作文。解决了写作难的问题,消除了心理障碍,学生写作兴趣高涨,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也就养成。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不消除学生写作心理上的障碍,作文是难以获得成功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邻水县丰禾中学。

激趣:调动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