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课堂阅读教学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偏失:一是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对象,包括兴趣的激发、全身心的参与、情感的体验与感悟,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了教师“喂养”学生的过程;二是忽略了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思考体验过程,不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点拨与归纳,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缺乏面对新的能力评估测试的信心与能力;三是忽略了必要的阅读迁移能力训练。将这三个方面的偏失纠正过来,方能真正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阅读教学 阅读主体 阅读过程 阅读方法 迁移能力
一、困惑与偏失: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与香港荃湾官立中学语文科同行的协作课题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升阅读迁移能力》,在课题背景分析中,协作组的同行很明确地表达了面对阅读教学的困惑与迷茫:阅读评估测试的文章将取自于课外篇目,学生缺乏独立面对测试的信心与能力;教师如何教好课文,如何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积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与评价,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观课和交流研讨,对照学习新的中国语文课程目标与新的评估标准,课题组同行对目前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达成了共识。认为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缓慢,主要是课堂阅读教学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偏失:
一是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对象,包括兴趣的激发,全身心的参与,情感的体验与感悟,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了教师“喂养”学生的过程。
二是忽略了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思考体验过程,不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点拨与归纳,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缺乏面对新的能力评估测试的信心与能力。
三是忽略了必要的阅读迁移能力训练。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必要的练习,就像学习开车,光看教练开车,自己不练车,怎么可能成为合格的驾驶员?教师讲方法,学生练方法,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课例与思考:主体、方法、能力是课堂教学重心所在
【课例】
课文:《生命,生命》
地点:香港荃湾官立中学
时间:2006月3月6日上午一、二节
【剪辑1】
目标:
(第一教节)1.掌握字词,学习朗读;2.理解课文思想感情,体验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3.学习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的方法。
(第二教节)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点;2.学习总领句的写法;3.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征、围绕主旨的描写方法。
【思考】凸现方法与能力,兼顾知识与情感
目标的确立是备课的第一步。第一教节的三个目标分别体现出对知识、情感与价值观、方法方面的教学指向,能力的培养蕴涵其间,譬如朗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第二教节以能力目标为主,包括了鉴赏能力、阅读迁移能力与写作能力。
目标的确立是以新的课程目标为指针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目标并重,同时结合了教材自身的价值点,注意到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努力切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临界点与增长点,使目标切实有效,不至于流于空泛。
【剪辑2】
预习:《生命,生命》阅读思考与活动设计
1.看完注释,你对作家杏林子的经历有什么感触吗?想一想,可以跟同学分享。
2.请尝试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记住下面字词的读音。
小憩 茁长 擎天撼地
3.你能说出课文第一、二、三段描写的分别是什么事物吗?这些事物的特点是什么?
4.大家已经学习过总分、分总的结构方法,你能不能看出课文中属于总写或分述的段落?
5.《一件小事》《落花生的性格》的开头都是总领的写法,试着给课文写一个开头句子,要求也能够总领下文。
6.联想一下你熟悉的动物或植物中有没有与课文所写特点相同的,选一种,写下来,替换课文中的一个段落。
7.读完课文后,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想?跟同学交流分享。
【思考】突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累、体验与感悟
要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必须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预习不只是课前的一种准备活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亲历阅读,独立体验阅读的过程。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课前的预习无法达成,这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关键是教师能提供一个有益有助的引导方案,并有检查督促予以跟进。学生独立的阅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他们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如题1、题7。上课时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阅读的精神享受就少了很多。需要积累的知识教师可以给予提醒,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譬如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读音与释义,借助注释,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如题2。已经学过的方法技能,要在新的课文阅读中,给学生复习巩固的机会,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如题4、题5。与教学相关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去尝试,无论成败,都是一种重要的过程,对上课是有益的,如题3、题6。因此,预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过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剪辑3】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教师故意停顿)
生:(齐声)《生命,生命》。
师:对,《生命,生命》。请哪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作者的名字。
(有学生意欲翻看书本。)
师:请同学暂时不要翻书。大家课前已经读了课文,这是应该记住的。
(一学生上黑板,板书作者:“刘侠”。师表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是一个珍惜生命的人。
师:不错,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呢?
生1:是文章告诉我的。
师:很好,你读懂了文章。我想问作者的情况,谁能补充?
生2:她是一个残疾人,但她还在床上坚持读书写作。
师:对,你从哪里找到这些信息的?
生2:教材的注释部分。
师:(环顾全体)同学们都看过这些内容吗?这个答案大家都是应该知道的。可是有的同学不翻书就回答不出来,说明看书不用心。书本在你的手里,你有眼睛,也有头脑,以后读书要细心,要留心有用的信息。
【思考】培养主体意识,扶持主体地位
这一个环节看上去是问一些简单的常识,为理解课文作一些铺垫。也许有不少教师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省略这个环节,但我认为实际意义不仅仅如此。让学生一起说出课题,写出作者,介绍作者,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课前的阅读情况,通过提问进行检查、反馈,在表扬中肯定做得好的同学,作为导向。开始不允许学生翻看书本,最后的小结又强调读书要专心,都很明显地表达了这一意图。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主动性,让学生意识到书要自己去读,知识要自己去寻找,不能一切寄希望于教师,养成“等、靠、要”的被动接受习惯。如果教师能够坚持这样去引导与扶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的确立。
【剪辑4】
师:第三段写“我”的“心跳”有什么特点?
(生沉默,面面相觑,感觉为难。)
师:(微笑)不要互相看脸啊,也不要看我,要看书。
(生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入手。)
师:(耐心地)请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句话?
生:(看书后齐答)两句。
师:(追问)哪一句写“心跳”?
生:(恍然)第一句。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生:(齐读)许多年前,有一次,我找来医生的听诊器……
师:这句话很长,请同学们找出句子中描写“心跳”特点的词语。
生1:一声声沉稳而规律的跳动。
生2:给自己撼动。
师:很好。这是对“心跳”形象的描写,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特征?
生3:有力。